特朗普的关税推高美国消费者价格对美联储的抗通胀行动已是坏消息,但更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经济学家指出,企业和工人对价格的预期往往能自我实现。
这正是美联储始终紧盯未来通胀预估的原因,而最新数据令人忧心——自特朗普当选后已攀升至30年高点的长期通胀预期指标,在其宣布全面关税后继续飙升。
这种心态可能将贸易冲突带来的一次性价格冲击转化为持续通胀压力。更危险的是,这种预期出现在美国家庭尚未从疫情后物价飙升中恢复、且可能不再信任美联储能遏制新一轮通胀的时刻。
消费者和企业的通胀预期是观测公众对央行信任度的窗口。货币理论表明,当这种信任(特别是长期信任)被侵蚀时,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具体而言,利率必须升至比原本所需更高的水平,直至重建信任。
长期预期骤升意味着市场对美联储实现2%通胀目标的信心动摇。“这令我担忧,”波士顿联储前研究主任、现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傅瑞伟(Jeffrey Fuhrer)表示。
虽然多数调查尚未显示这种极端情况,但他警告即便信任未完全崩塌,贸易冲突也会加大美联储工作难度。若消费者面临超3%的关税推升型通胀,可能将其视为“新常态”并调整行为——工人要求加薪,企业修改定价策略。“那我们就真遇到麻烦了,”他说,“而现在我们最不需要这个麻烦。”
3月美国关键通胀指标约2.5%,虽远低于2022年峰值但仍顽固高于目标。多数经济学家预测,随着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未来数月通胀将回升。密歇根大学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物价将上涨6.7%,5-10年通胀预期达4.4%——均为数十年来最高。尽管部分经济学家质疑其方法论,但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年度预期指标同样自12月以来激增。
不过其他数据稍显缓和:基于美债的5年及10年盈亏平衡通胀率维持在美联储2%目标附近;纽约联储2月调查显示,3年及5年通胀预期稳定在3%左右。这让鲍威尔称密歇根数据是“异常值”。但美联储官员仍在密切监控预期,以规划贸易冲突下的政策路径。
“美联储最重要的资产是其信誉,这体现在稳定的长期通胀预期中,”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上周五表示。她同时警告“关税影响可能比多数人想象的更广泛”。在本月特朗普宣布关税前,美联储已下调增长预期、上调通胀预测。此后多位官员警告今年通胀或达4%,这给了政策制定者暂缓降息的理由——即便经济放缓担忧加剧。
过去三十年间,美国通胀长期稳定使预期保持可控。但疫情与俄乌冲突后的价格冲击改变了局面——通胀成为头条新闻,并渗入前瞻性指标。
“美国消费者尚未真正恢复,”RSM首席经济学家布鲁苏埃拉斯(Joseph Brusuelas)指出,“他们在调查中的反应暴露了当前心态:仍带着深深伤痕。”
当然,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不存在自动传导机制——在美国尤其如此,因其劳动合同与租金的通胀指数化程度低于许多国家。甚至有经济学家质疑价格预期是否真有参考价值。但学界共识是肯定的——这一结论基于横跨历史与全球的研究。
芝加哥大学教授韦伯(Michael Weber)研究了德国一战恶性通胀的长期影响:即便百年过去,当年高通胀地区的居民至今仍倾向更高价格预期,当地政客也更常讨论通胀。对美联储官员而言,自身经历同样影响决策取向
伦敦政经学院教授瑞斯(Ricardo Reis)认为,长期应对通胀冲击的国家积累的经验对鲍威尔等人具有启示意义:综合多种指标、警惕超目标预期的持久伤害、必要时果断行动。他指出疫情通胀已给发达国家央行敲响警钟——通胀预期恰是央行信誉的镜子。
瑞斯警示道:“忽视预期、空谈暂时性、假装问题不存在,这些做法都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