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的美国数据判断,人们或许会认为每个想找工作的人都能轻松获得职位。然而深入探究表象之下,呈现的却是另一番图景。
美国劳工统计局多年来报告的职位空缺水平始终显示,可用岗位数量至少与待业工人数量相当。但将空缺职位与实际招聘数据对比便可发现,并非所有这些岗位都真正在招人。
事实上,它们的差距悬殊:根据劳工统计局数据,自2024年初以来,月均职位空缺数比实际招聘数多出逾220万个。这指向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那些似乎永远招不满的“幽灵职位”(指那些企业长期挂在网上,但并不打算真正招聘的职位)。
就业援助平台MyPerfectResume的职业专家贾斯敏·埃斯卡莱拉(Jasmine Escalera)指出:“美国劳动力市场在纸面上看似强劲。数百万空缺岗位暗示着机遇,但其中许多只是幻影。”
该平台本周发布了关于隐形就业市场的报告,“幽灵职位经济虚增了希望,浪费求职者时间,更遮蔽了政策制定者赖以引导经济的数据。”
自2022年3月突破1200万见顶以来——当时岗位数量与可用劳动力比例超过2:1,职位空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由于政府停摆影响,8月成为最新可获取数据的月份,该月职位空缺总数逾720万,而实际招聘人数仅510万,空缺职位与劳动力比例大致持平。
需要明确的是,实际情况并非简单对比两个数字这般单纯。
职位空缺数代表岗位存量,而招聘数反映特定月份的用工流量。因此某个岗位可能连续数月挂网却始终未招到人,但这未必意味着发布招聘的企业本无招人意向。
此外,部分企业发布招聘仅是为了建立人才储备,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岗位空缺做准备。
最终,取录比在过去几年持续下降——从招聘周期峰值的1.8:1降至当前约1.4:1的水平,表明市面上的“幽灵职位”正在减少。
影响缺口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随着美国收紧移民标准,劳动力池正在发生变化。全美独立企业联盟周二报告显示,小企业主正遭遇疫情以来最严峻的招工困境,同时指出88%的求职者缺乏必备技能。
随着劳动力市场开始降温、净招聘增速几近停滞,该问题近月来引发更严重关切。与此同时,因华盛顿特区政府停摆,官方数据处于停更状态。
求职者对谋职无门倍感沮丧,人员流动性正在放缓,“离职率”较2022年3月职位空缺峰值时期下降超30%——彼时正值所谓“大离职潮”高峰。
Change.org网站上呼吁打击企业发布幽灵职位的请愿书已获近5万人联署。
这在政策层面产生实质影响:美联储官员密切跟踪劳工统计局职位空缺数据以研判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失真的数据将遮蔽其决策视野。
“对求职者而言,这意味时间被浪费;对决策者而言,这导致数据失真;对雇主而言,这会引发严重的信誉危机,”埃斯卡莱拉强调,“除非招聘信息能更准确反映真实需求,否则劳动者将继续追逐并不存在的岗位,而对劳动力市场的信任也将持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