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子图网)
上周,一则消息让刚刚平静不久的油市再度生变。由于安哥拉、尼日利亚未遵守减产协议,沙特威胁挑起新一轮油价战。
对油价战“上瘾”的沙特,是太过霸道,还是另有苦衷?欧佩克本就脆弱的同盟关系,又会如何演变?
01顶住压力!安哥拉拒绝了沙特哪些要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最新进展。
上周三,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沙特能源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发出警告:如果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不尽快提交详细保证书,并承诺严格执行欧佩克+减产协议的话,沙特将折价出售原油以打压这两大产油国——相当于发动新一轮价格战。
然而,最新消息显示,安哥拉居然顶住了沙特的极限施压。7月3日晚,安哥拉发出信函,承诺将“尽最大努力”推动欧佩克+减产协议的实施,并结束对欧佩克+的“欺诈行为”。这一番给自己留有余地的表态,当然没有让沙特满意。
据悉,沙特一直在向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产油国施压,要求它们提高减产执行率,并在7-9月份弥补5月份的生产过剩。根据欧佩克的数据,安哥拉5月的日产量为128万桶,比其目标高出10万桶。
然而,一位欧佩克消息人士表示,安哥拉称,他们不会像其它国家那样在7-9月对超额生产进行弥补,只能在10-12月进行补偿。安哥拉辩称,尽管长期供应合同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和困难,但他们还是已经进行了迅速减产。言外之意是,沙特如果还想得到更多,怕是没什么可能了。
02沙特表示:我可太难了
沙特为什么对安哥拉、尼日利亚这两个小国如此狠心?金十在此前的报道中曾分析过,沙特现阶段主要有两大担忧:
其一,是第二波疫情爆发可能再度冲击油市需求。
其次,各种迹象表明创纪录的减产计划可能不会延长到8月份,欧佩克和俄罗斯似乎即将就自8月起放松减产限制达成共识。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沙特其实最无法接受的,是其他国家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
按照机构统计数据,欧佩克上月原油产量降至2269万桶/天,为30年来最低水平。然而,伊拉克减产执行率仅为70%(不过该国已经承诺将严格履行减产协议,并同意作出补偿),尼日利亚为77%,安哥拉则是83%。
显然,在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石油部看来,它们已经尽力了。但站在沙特的角度上,这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个没达到百分之百减产执行率的产油国,实际上都是在抢占原属于沙特市场份额的“敌人”——毕竟沙特在严格执行减产任务的同时,还主动提出额外减产100万桶/日。
此外,能源收入长时间、大幅减少,已经对沙特国内经济造成巨大压力。而非石油行业的经济产出,断然是无法弥补经济损失的。
本周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沙特6月非石油行业私营部门经济产出连续4个月萎缩,季调后沙特综合PMI指数跌至47.7,仍处于50荣枯线下方。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经济主管摩尔(Tim Moore)表示,6月份的数据表明,沙特经济仍面临广泛的危机,企业和消费者支出仍非常低迷。
据沙特国家通讯社SPA上周报道,政府正计划为私营部门提供更多援助,刺激消费需求。这时候,沙特比以往更加需要石油收入。
据外媒报道,沙特方面已经向对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代表明言:
“我们知道你们的客户是谁。”
这句话传递信息,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很显然,沙特不愿看到更多客户选择安哥拉或者尼日利亚,它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而沙特早前宣布6月底之后不再进行额外减产,很可能就是瞄准了这部分被“偷走”的份额。
总而言之,至少到目前为止,沙特没有进一步行动,这说明情况还没有到最危急的地步。
爆发新的石油价格战?至少现在还没有这个可能。
03新价格战纯属吓唬人?事情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有分析指出,鉴于上一次价格战才刚刚平复不久,沙特断然不会贸然再度开战。沙特之所以多次强硬表态甚至提出威胁,可能只是为了给伊拉克、尼日利亚和安哥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敦促这些国家开始认真减产。
支撑这个观点的,主要是两个因素。
第一,各大产油国目前伤痕累累,欧佩克无法承受再一次石油价格战的打击。
在3月份那场价格战中,各大产油国的损失究竟有多惨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和分析来直观了解一下:
尼日利亚:要达到该国财政收支的盈亏平衡,油价要涨至144美元/桶,而如今就连零头都不到。消息显示,尼日利亚的独立石油运营商正在经历浩劫,部分企业不得不通过裁撤员工、精简设备、停止开发新项目等方式将成本削减30%-40%,以求度过难关。
安哥拉:作为非洲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收入占安哥拉国家出口总收入的90%。但价格战爆发后,该国石油出口收入锐减50%,如今安哥拉已经落魄到向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求助的地步。
伊拉克:需要支出多达数十亿美元的公共投资项目被叫停,石油收入大减让伊拉克国内政治动荡加剧,高达200亿美元的巨额赤字压得政府喘不过气。
卡塔尔:原计划在2024年启动的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项目被叫停,原因是能源收入下滑让卡塔尔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政府无力为新的发展计划埋单。
第二,就算挑起下一场价格战,沙特也未必是获胜的一方。
过去10年,沙特两次挑起价格战,最终其实都以失败告终。这两次价格战的枪口分别对准美国页岩油和俄罗斯,执行方式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大幅降价抢占市场份额,希望将对手推入绝境。
然而,美国的页岩油生厂商获得华尔街的支撑,通过大量发债和借贷扛过危机,逼得沙特和俄罗斯联合减产托起油价。这一场大战的结果,是沙特主动交出自己的市场份额,拉拢俄罗斯,导致欧佩克对油市的影响力逐渐衰退。
至于今年3月份那一次价格战,实际赢家其实也是俄罗斯。数据显示,6月份俄罗斯乌拉尔级原油相对于布伦特原油的溢价创下五年多的纪录新高。根据Argus研究的报告,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价格高于欧洲基准布伦特原油。西北欧地区的溢价为1.55美元/桶,地中海地区为2.55美元/桶。
毫无疑问,对于沙特来说,遵守的当前的减产协议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说到底,沙特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和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至少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沙特还能够扛得住低油价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