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大宗商品产业布局的变化,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显现出了三个一般性规律。
一是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经历了由垄断厂商(矿商)定价,转变到基于供需关系的市场定价,最终形成由公开、公正、透明且可信度高的期货市场定价模式。以原油为例,其定价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垄断定价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油的国际定价话语权被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掌控,至20世纪60年代OPEC成立后,其公布的原油“官价”逐渐成为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基准。第二阶段是现货市场定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OPEC控制力下降,且随着原油现货贸易的发展,垄断定价模式逐步被打破,油价逐渐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第三阶段是期货市场定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随着原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原油逐渐进入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定价阶段。
二是各大宗商品定价机制转变的时间点上存在差异,这是由各种商品的现货市场发育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举例而言,大豆、铜、原油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步入期货定价模式,而铁矿石于2011年才终结了以谈判为基础的长协定价模式,步入当下采用普氏现货指数的定价模式。
三是随着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的发展,定价体系的参与者从上下游企业、贸易商,扩展到包括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在内的众多市场参与者。另外,许多国家为了增加原油或粮食等大宗商品的战略储备,也开始参与期货和现货的交易,继而成为国际定价体系中重要的参与者。
铜期货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定价和避险两大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充分显现,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认的市场功能发挥最好的铜期货为例,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的沪铜期货价格早已成为国内铜现货贸易中的基准价格,国内几乎所有的铜现货贸易合同都是以沪铜期货价格为基准进行计价,国内众多铜的上中下游企业都积极利用沪铜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管理企业价格风险。但在铜的国际贸易中,贸易合同基准价依然是LME价格为主。
在国内贸易中,有色金属期货是中国发展最早、运行最成熟的期货品种序列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货市场公开、透明、连续的交易机制,为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定价基准。1995年,原国家计委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发文,将上海金属交易所当月第一个完整交易周的期货合约加权平均价作为当月执行国家合同的定价基准。此后,国内铜、铝现货的交易开启了以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的定价方式。目前,国产铜精矿以“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乘以计价系数”模式定价;国内精炼铜现货贸易普遍以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以期货价格加现货升贴水作为签署长单或零单贸易合同的依据。
为更好满足国内外铜行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上期所于2020年11月19日在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国际铜期货,全面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国际铜期货的推出,填补了铜产业链国际贸易中人民币计价套保工具的空白,是存量期货品种对外开放的新探索,铜期货也成为国内首个以“双合约”模式实现国际化的期货品种,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铜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
天然橡胶期货
天然橡胶的定价体系,与原油、铜等大宗商品类似,经历了垄断定价、现货市场定价和期货市场定价三个阶段。19世纪80—90年代,随着汽车轮胎的发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橡胶需求急剧扩大,全球天然橡胶供应不足,此时期的天然橡胶价格处于垄断定价阶段。19世纪70年代天然橡胶的种植被引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19世纪末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南亚天然橡胶生产进入增长期,各国政府直接在生产国设立采购代表处,此时期的天然橡胶价格处于现货定价阶段。1952年,日本推出3号烟胶片期货,世界天然橡胶定价逐渐由现货市场定价转变为期货市场定价。随着新加坡天然橡胶贸易的繁荣,新加坡先后推出3号烟胶片、20号胶期货。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天然橡胶产业公认日本和新加坡是国际天然橡胶的定价中心。
国内1993年上市天然橡胶期货。自2003年起,上期所天然橡胶的市场规模开始超过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现合并为日本交易所集团JPX)和新加坡交易所(SGX)等海外市场,尤其在2005年以后,市场快速发展,交易活跃,成交量和持仓量快速增长。天然橡胶期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天然橡胶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国家储备收储和抛储的重要价格参考。2019年,天然橡胶国际化品种——20号胶期货在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
,覆盖了境内外市场。随着上期所天然橡胶期货市场覆盖面、认可度和参与度的不断提高,天然橡胶期货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其价格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当前,现货贸易中天然橡胶的定价分为长约定价和日常市场定价。长约定价中,一般以天然橡胶期货近月合约三个月均价为基准,按产地和质量差异设置升贴水作为现货结算参考价。在日常市场定价中,一般综合考虑期货价格、原料价格、现货买卖意愿、对后期市场价格趋势的判断等因素来定价。
文章内容源自中期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