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商们表示,在大米价格稳定十多年后,印度最近对大米出口的限制可能引发全球米价飙升,因为印度政府的保护主义举措恰逢其他主要粮食生产国产量下降、全球需求上升之际。
雨季不调打击了印度的水稻种植,促使印度在9月份实施了出口限制措施。洪涝灾害导致巴基斯坦减产,与此同时,孟加拉国和菲律宾等主要大米进口国的消费量有所增长。
这对以大米为主食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来说是糟糕的,其中一些国家的大米进口量在总消费量的占比高达60%。
自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印度禁止碎米出口,并对一些非印度香米品种大米征收20%的出口税以来,全球大米价格上涨了10%以上。上个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全球大米价格指数上涨2.2%,达到18个月高点。
奥兰农业公司副总裁Nitin Gupta表示:“国际米价已经在上涨,并且还会进一步上涨。”
由于新冠疫情对生产和供应链的破坏,世界各国政府已在努力遏制食品通胀,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市场上数以百万计的食品流失,推动通胀在今年早些时候达到创纪录水平。
不过,与小麦不同的是,大米没有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因为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大米主要生产国,在供应链中断期间,大米的供应一直相对稳定。
然而,目前主要出口国泰国和越南的大米库存不足,无法弥补印度大米出口限制和广泛的产出损失。三位全球贸易商援引内部评估称,全球大米库存可能在2023年降至至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奥兰农业公司副总裁Nitin Gupta表示:“由于印度占据了大米40%的全球贸易,当主要进口国的需求上升时,其他国家不容易弥补印度下滑的出口量。”
大米产出预期已被下调
美国农业部将其2022/2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估下调至5.08亿吨,为四年来最低水平。就在一个月前,该部门还预计今年的大米产量为5.12亿吨。
不过,一些全球顶级贸易机构预计,由于极端天气打击到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的作物产量,大米产量料将大幅下降至5亿吨左右。
此外,印度干旱的天气导致水稻播种推迟,许多农民甚至不进行播种,暴雨来袭又损坏了正在成熟的稻田,引发了对食品通胀的担忧。
印度农业部9月份表示,2022/23年度印度夏种水稻产量可能下降至1.05亿吨,降幅达6%,私营贸易商则估计产量可能低至1亿吨。
在9月的出口限制措施实施后,印度大米出口今年将下降约四分之一。
印度大米出口商协会主席B.V. Krishna Rao表示,几乎所有大米主要生产商都受到大米产量下降的困扰,全球需求可能会超过供应。印度的出口限制帮助越南、泰国和缅甸提高了大米销量,但这些国家可供出口的剩余库存有限。
政府数据显示,越南未粉碎大米的产量预计将与去年的4300万吨持平。
泰国政府发言人Anucha Burapachaisri表示,泰国今年的出口目标是750万吨,较此前700万吨的目标增长约7%。
贸易商表示,这两国加起来最多只能额外供应200万吨大米,不足以填补印度留下的空白。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也无法利用印度限制大米出口的机会。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巴基斯坦大米产量可能下降18%至740万吨。
与印度一样,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其他亚洲产米国也遭遇了不利的天气条件,包括干旱、洪水、台风等。
印度最大大米出口商Satyam Balajee执行董事Himanshu Agarwal表示:
“亚洲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将严重打击大米消费国,许多贫困消费国将不得不高价购买大米,或者不买大米。”
“选择无疑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