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日本农业大臣江藤拓(Taku Eto)因“从未买过大米,因为支持者会送”的不当言论辞职。这一言论引发公众不满,因为当前日本大米价格飙升,民众生活成本增加。
江藤表示,当前在政府努力压低居高不下的米价、增加供应之际,“我继续留任已不合适”。在递交辞呈的同时,江藤也试图澄清导致他陷入争议的言论。他表示自己确实会购买白米,并非靠人赠的大米生活。他解释说,所谓“礼物大米”指的是糙米,而他之所以提及,是希望更多人关注糙米,因为它可以更快地进入市场。
尽管政府近几个月已从紧急储备中释放了大量大米,但农业省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一举措并未真正缓解问题。
据日本媒体报道,石破茂当天接受江藤拓的辞呈,并决定由自民党前选举对策委员长小泉进次郎接任这一职位。小泉进次郎曾任日本环境大臣,并在自民党内担任过农林部会长,拥有一定的内阁大臣经验和农业政策经验。反对党此前已威胁称,若江藤未在周三下午前主动辞职,将对其提出不信任动议。
远藤的辞职还发生在日本首相石破茂内阁支持率低迷的背景下。根据共同社的民意调查,石破茂内阁的支持率已降至27.4%的历史新低,民众对政府未能有效应对大米价格上涨和拒绝降低消费税以应对通胀感到不满。
近年来,随着日本民众饮食多样化,对大米的需求逐步下降,但大米仍是日本饮食结构的核心,也是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波供需失衡始于去年8月,当时因政府发布重大地震应对警示,引发民众抢购潮。尽管秋收后供应压力有所缓解,但今年年初又再度出现短缺与价格上涨。
政府则将供应短缺归咎于2023年因高温导致的歉收,以及化肥等生产成本上升,但一些专家则指责政府长期以来的稻米生产政策。
此次史无前例地动用紧急米储备,也被视为试图厘清流通体系问题。尽管政府否认目前存在米荒,官员们却也承认,大米为何未能顺利进入消费者手中仍是“谜团”。一些专家认为,是因为这次短缺确实异常严重。
日本大米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小规模农场,这些农场大多由老年人经营,生产效率较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民数量减少,进一步限制了大米的供应。此外,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在2025年3月达到3.6%,连续三年超过日本央行2%的目标,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是主要因素。
日元贬值也使得食品进口成本增加,进一步推高了国内物价。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8%,远低于政府设定的2030年45%的目标,这也使得日本在应对粮食价格上涨时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