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集团(UBS)董事长科尔姆·凯莱赫(Colm Kelleher)警告称,保险公司为其私募信贷资产寻求更高评级的行为,正为全球金融制造“潜在系统性风险”。
周二,凯莱赫在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HKMA)全球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保险业(尤其美国保险业)正在进行“评级套利”,这种行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银行及其他机构在次贷领域的操作类似。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声音指出数万亿美元规模保险业存在的风险,包括其持有的流动性差的私募信贷贷款,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凯莱赫正是其中之一。
“当前可见的是,小型评级机构在‘投资合规审核’上大量‘走过场’,”凯莱赫强调,尽管监管机构在推动经济加速增长,但他们并未有效掌控保险业风险。
他表示:“若审视保险业现状,会发现因缺乏有效监管,一场潜在系统性风险正逐步显现。”
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上月指出,美国保险公司持有的私募信贷资产评级可能存在虚高,并警告称,在金融承压时期,这类资产恐面临集中抛售风险。
小型评级机构通过提供所谓的“私下信函评级”(通常仅向发行方及特定投资者披露),在私募信贷评级领域抢占了市场份额。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需持有一定规模的投资级资产,这类公司是私募信贷及私下信函评级服务的主要购买方之一。
此前,次贷汽车贷款机构三色汽车金融公司(Tricolor)与汽车零部件企业第一品牌公司(First Brands)高调破产,引发外界对这一快速增长行业透明度的广泛担忧,私募信贷评级也因此受到更多审视。
凯莱赫表示:“2007年的次贷危机,本质上就是一场评级机构套利引发的危机。”
瑞银董事长还对瑞士提出严厉批评,称由于香港和新加坡在财富管理领域的竞争,以及制药业受特朗普贸易战和美国高关税冲击,瑞士正“失去吸引力”。
“瑞士正处于十字路口,因为它面临着多项重大挑战,”他说道。
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对瑞士征收了39%的高额关税,这一税率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高位,对瑞士钟表制造商、制药企业及其他出口商造成沉重打击。
凯莱赫还批评了瑞士政府的银行业监管政策。此前瑞银收购竞争对手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后,监管机构试图对其实施更严格的资本金要求,此次批评是瑞银抵制该要求的最新表态。
“瑞士在全球银行业中的角色定位,正面临一场身份危机,”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