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华尔街大鳄彼得·希夫表示,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在4.25%至4.5%之间,但特朗普曾表示,这一利率应维持在1.25%至1.5%的水平。希夫表示,如果鲍威尔提早辞职,将对美元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长期利率、消费者物价和黄金价格大幅上涨。
鲍威尔的任期持续至2026年5月,若他离任,特朗普将任命一位“超级鸽派”接替其职位——此人将致力于激进降息,为特朗普提供他渴望的廉价资金。这位新鸽派主席将摧毁美元、榨干储蓄者,并推动长期利率飙升。
市场正密切关注鲍威尔的一举一动,而专家们则在猜测,若他离任,谁将接掌美联储?但即便鲍威尔留任,美联储对经济的干预最终总会导致通胀。
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日本央行,长期来看,结局永远是货币供应膨胀、货币危机,以及由经济灾难驱动的重置。
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元价值已暴跌超96%。一些评论员声称这无关紧要,因为当今生活水平更高。但这种论调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通胀永远奖励投机者、银行家和内幕人士,而惩罚储蓄者。
在当今沉迷低利率的经济中,5%的利率已被视为“高位”。而在自我调节的自由市场中,利率本应远高于此。强行压低利率就像试图将涂满油脂的海滩球压入水下——你压得越深,它膨胀得越快。当最终失控时,它将以更猛烈的速度冲出水面。
美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过度特权”,以及美国通过经济和地缘政治手段维系这一地位的能力。但这一特权多年来已缓慢瓦解,而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和“大而美法案”等经济政策正加速其消亡。
被鼓吹为经济刺激手段的特朗普政策,实则意味着更高的赤字。
债务飙升、利率畸低、赤字居高不下、增长持续疲软,这个循环不断加码,直到某天市场信任彻底崩塌。无论鲍威尔是否留任,特朗普的财政政策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都是经济崩盘的“共犯”。
正如希夫在节目中尖锐指出:“我们并未改变航向,而是正冲向财政灾难。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踩足油门。”
所谓“大而美法案”的支出将通过关税收入神奇填补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关税将降低相关商品需求,实际收入远低于乐观预测。企业不会纷纷将生产线迁至美国,它们只会停止向美国人销售。即便有企业搬迁,也需耗时数年,而特朗普的政治生命却依赖立竿见影的效果。
尽管美国政府上一季度财政数据意外向好,但“大而美法案”恐使这一趋势难以持续。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政府总是更擅长花钱而非储蓄。当政府花钱时,用的永远是别人的钱——而其中超14%的支出仅用于支付债务利息。
无论财政政策如何,通胀永远是央行行长们唯一精通的手段。他们有时缓慢放水(声称2%是理想水平),有时突然大灌水(如2008年金融危机和疫情期间)。货币政策对普通人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但最终,通胀的恶果将体现在生存必需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上。
与此同时,美国被困在“繁荣-崩溃”的循环中:央行行长们决定何时“精准制造”衰退以延缓全面崩溃。他们总会回归低利率和印钞,因为一旦停药,这个沉迷廉价资金的系统就会崩溃。
如果鲍威尔留任,降息仍会到来——这只是时间问题。但若他辞职并由特朗普亲选的鸽派接棒,通胀将不是缓慢沸腾,而是直接爆发至平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