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在暂停降息九个月后,美联储几乎确定将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但这一待定举措引发了极大争议,这场争论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部分争议源于经济前景——美国经济似乎正注定进入一段“增长放缓与通胀高企并存”的特殊时期。进口商品关税上调不仅引发不确定性、拖累经济活动,还推高了物价水平。
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就“美联储应优先应对增长放缓还是高通胀”分裂成对立阵营。
担忧高通胀的经济学家阵营主张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而担忧经济衰退的阵营则在上周五公布疲软就业报告后,呼吁美联储更大幅度降息。
若没有滞胀问题,降息的理由本会很简单。即通过降息防范经济进一步走弱的风险。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当前4.25%至4.5%的利率区间,已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因此,降息或许能刺激经济活动,但在滞胀环境下,降息也可能引发通胀进一步攀升。
8月美国仅新增2.2万个就业岗位,远低于今年前三个月“月均增长超10万个岗位”的水平。
Bianco Research总裁吉姆·比安科(Jim Bianco)反对美联储降息,他认为当前美国经济每月新增2.2万个岗位,可能已是目前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在过去几年,基于人口增长情况,每月新增约10万个岗位被视为维持失业率稳定所需的最低数量。
但很少有人提及的是,过去的人口增长中包含大量移民劳动力。而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实际推行“边境关闭”政策的背景下,美国经济每月可能仅提供2.2万个劳动力,就能维持就业市场稳定。
比安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若没有额外劳动力供给,美联储此时降息只会加剧通胀。
另一方面,德意志银行首席美国经济学家马修·卢泽蒂(Matthew Luzzetti)则认为,今年夏季就业增长疲软,并非源于劳动力供给受限,而是源于关税上调引发的持续不确定性冲击,导致需求走弱。他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降息25个基点。
渣打银行北美宏观策略主管史蒂夫·英格兰德(Steve Englander)则认为,美联储应在9月降息50个基点。
英格兰德表示,就业市场的供需动态掩盖了其真实的疲软程度。他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己并不认为美联储会开启一系列50个基点的降息,但此次降息应是一次“补涨式”降息(即弥补此前未能及时宽松的缺口)。
Rockefeller International经济学家鲁奇尔·沙玛(Ruchir Sharma)则在《金融时报》专栏中主张,美联储实际上应该考虑加息。他指出,当前金融环境极为宽松,消费者物价通胀已连续四年超过美联储2%的目标,且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维持在该水平之上。
他表示,“美联储将降息25个基点”这一主流观点,源于“稍有经济疲软迹象就急于救市”的警惕性反射——数十年来,这种反射一直在削弱美联储公信力、催生金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