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降息周期可能已见顶。如今的问题是,当前高歌猛进的市场何时——或者是否会——开始感受到压力。
美国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全球降息次数,竟超过了2007-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尽管这仅统计降息次数而非宽松幅度,但也反映出2022-23年为抗击通胀而实施的历史性加息规模之大。
但如今,这一周期似乎已转向。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宽松已经停止——美联储等主要央行仍有望进一步降息,而是指未来累计降息次数将有所减少。
表面来看,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意味着未来金融环境将不再那么宽松。
但或许与直觉相反的是,历史数据给出了不同答案。过去三次全球主要宽松周期见顶后,均出现盈利周期扩散和股市稳健上涨的局面。
这样的情况会再次上演吗?或许吧,但考虑到当前多个市场的泡沫化估值,这次的结果并非板上钉钉。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分析师表示,宽松周期见顶可能对华尔街而言是看涨信号,他们认为这标志着盈利增长将全面扩散并加速。
法兴银行美国股票策略主管马尼什·卡布拉(Manish Kabra)称,周期见顶是“强烈信号”,提示投资者应多元化配置至小盘股、杠杆率较低的股票等市场其他领域。他指出,通常只有当投资者开始为加息周期启动定价时,才会减少股票敞口。
“宽松周期见顶,传统上意味着市场确信盈利增长将加速,”马尼什表示,并以2020年8月和2009年9月的两次“见顶”为例——这两个时间点之后,股市均表现强劲。
当然,现在与这两个时期存在一个巨大差异,即当前的股价和估值水平。2009年9月和2020年8月,华尔街才刚刚从历史性崩盘后复苏,而如今股市已处于前所未有的高位。
不过,卡布拉淡化了泡沫论。标普500指数今年盈利增长率约为12%,但如果剔除“AI热潮”相关股票,这一增速将降至仅4%。
今年以来,除原油、美元和部分长期债券外,几乎所有主要资产类别均实现上涨。即便是不受待见、饱受诟病的美国国债也出现了反弹。
但全球范围内,各类资产上涨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股市方面,AI热潮为华尔街注入强心剂,对国防开支激增的押注提振了欧洲股市,大规模财政宽松的预期则推高了日本和中国的股价。
不过,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表示,撑起所有这些资产上涨的共同力量是流动性——而且是充裕的流动性。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主管兼首席策略师埃里克·罗伯森(Eric Robertsen)称,从4月低点开始的广泛上涨(涵盖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和加密货币),可被视为一场“金融环境交易”。在经济和地缘政治极端不确定的当下,若非如此,几乎所有资产类别怎会同步上涨?
当然,“流动性”并非仅由货币政策决定,甚至主要不由货币政策决定。银行准备金、私营部门信贷的可得性与需求、整体风险偏好等关键因素,共同构成了“流动性”这一相当抽象的概念。
但如果将利率变动视为流动性的粗略替代指标——至少是方向信号——那么我们正处于一个拐点。
罗伯森认为,过去12个月超150次降息带来的“充裕”流动性,已远超投资者对增长的担忧。若流动性阀门逐渐关闭(即便只是缓慢关闭),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可能将面临考验。
“没有额外‘氧气’,市场能在当前高位持续繁荣吗?”罗伯森问道。
答案或许即将揭晓。
本文由路透社的知名财经记者和分析师Jamie McGeever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