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1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低开高走,午后涨幅超30%,触发临停,最高涨34.46%,股价一度达到284元,目前成交额近34亿元,总市值逼近1100亿。
上交所决定自13时18分开始暂停寒武纪交易,自13时28分起恢复交易。
寒武纪于2020年7月2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科创板上市首日涨约290%。
值得一提的是,暴涨现象,是科创板的一个“习惯”。而AI芯片作为国家战略级产品,本来市场预期就高,上市“习惯性”走高之后的短暂回落就可以理解了。
寒武纪的来头
寒武纪是AI芯片领域首个独角兽,成立仅4年,其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据此前披露的信息,寒武纪新一代7nm云端智能芯片思元290预计2021年将形成规模化收入,边缘智能芯片思元220及相关加速卡预计在2020年内实现规模化出货。
据招股书,截至2019年底,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68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79.25%。除强大的科研团队,寒武纪首席技术官梁军出身华为,曾就职于华为海思半导体公司。
2020年3月26日,寒武纪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显示,寒武纪计划募资28亿元。此次募资主要用于4个方面,分别包括: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证监会官网2月28日晚间披露,中信证券寒武纪在2019年12月5日签署辅导协议。自2016年成立至今,寒武纪总计完成过4轮融资。寒武纪背后的战略投资方包括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服务器厂商联想、AI龙头企业科大讯飞等,以及中科院的支持。
寒武纪的业务与未来
寒武纪最大问题在于业务过于集中。据此前寒武纪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2017 年和 2018 年,寒武纪 IP 授权业务占比均达到了 99% 左右,且局限于与华为在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之间的授权合作。
2019 年风险暴露,该业务营收一路跌到 15.49%。因为大客户华为开始自研 AI 芯片,包揽云管端每个层面。但寒武纪抓住了转型的关键一年,正式开展云边端一体化发展,云、边缘、软件成为寒武纪的主攻方向。
云端会是寒武纪的未来吗?
寒武纪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包括 英伟达、亚马逊、谷歌 、阿里巴巴含和华为等云计算巨头,还有腾讯连投三轮的 AI 芯片创业公司燧原科技。
云巨头优势明显,且它们试图自给自足,因此寒武纪很难在这方面打开突破口。相反,第三方独立中小型云计算企业,以及政府部门 AI 芯片国产化替代或许是寒武纪的主要市场。
芯谋研究徐可表示,寒武纪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相较于巨头更加专注,另外,云端 AI 芯片国产替代的需求很大。
不久前,青云与寒武纪就拓展边缘计算、AI、IoT 达成合作,助青云打造“云+边+芯”一体的智能平台。此外,寒武纪为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提供了智能加速卡产品。
寒武纪CEO陈天石表示:
“云端芯片是寒武纪的里程碑,是寒武纪创业征程的新起点。同样,寒武纪成功上市,市值破千亿也只是故事的开始,当资本的狂热褪去,寒武纪如何在这个拥挤的赛道坚持下去,才是急需要破解的难题。”
本文部分来自前瞻经济学人,金十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