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5年10月27日
我们常常喜欢把人分成幸或不幸,殊不知最不堪的内容恰恰需要最光鲜的外表来掩盖。华尔街就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由于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斥着脏话、性与毒品,赤裸裸的展现了金融资本家的声色光影和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所以马丁作为本片的导演遭到了来自奥斯卡评委的猛烈抨击甚至面斥。但他却得到了来自美国影评人的撰文力挺,“奥斯卡奖永远回不到1970年代那个黄金时期,原因是现在的学员都遵循谨慎、保守和安全……”
这是一部电影,一本自传,更像是一部小说。
一辈子,就连无聊的时光,都只是限量版。歌德说:读一本好书,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否高尚,将由时间来裁决。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热爱阅读。阿兰德波顿说,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却不构成精神生活本身。电影与小说原著一样作为艺术形态的一种载体,无论它以何种姿态出现,只要它所呈现的内容能指导民众思考,无论它本身是在展现人性的善良还是剖析人性的阴暗,它都已经实现了电影的全部意义。
电影不应该只是反映理想化生活的脚本,如果说我们的信仰脆弱到能被一部电影击垮,那只能说明我们并不是真正的信徒并且说明了电影的无穷魅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悲剧比喜剧更震撼人心,对人性致命罪恶与腐朽的探求其深度与影响力远胜于纯粹的精神歌颂。
乔丹·贝尔福特的一生是华尔街浮华的缩影,以主人公乔丹•贝尔福特为中心纷纷登场的各色人物成为制片人展现金融业各层面行为逻辑的形象载体,他们的情感纠葛、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他们的迷失、冲突和碰撞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真实且残酷地反映了全部的行业现实。
乔丹•贝尔福特这位臭名昭著的金融巨骗曾创造过3分钟赚进1200万的奇迹,90年代,他创立的斯特拉顿·奥克芒公司在巅峰时期曾聘用了超过1000名股票经纪人,涉及的股票发行总额超过10亿美元,包括鞋业公司史蒂夫·马登(Steve Madden Ltd)的股权融资等,他用一种近乎癫狂的工作模式和状态去激励那些怀揣着财富梦想的年轻人。他的演讲夸张而富有感染力,那种“自我膨胀”和“卖出或去死”的销售信条让每一名股票经纪人都像猛禽一样,俯冲下来,从客户的口鼻底下将他们的财富攫取,然后飞走,毫不留情。
电影里描绘的荒淫无度的场景、声色犬马的生活让观影人也与主人公一样慢慢沉沦,这与马丁拍摄本片的初衷不约而同。《华尔街之狼》可以被看作是对贪婪这个致命罪恶的探索。马丁把物质主义和自私看作是当代美国社会衰落的标志,这是一块贪婪的土地——“这也是我拍摄《华尔街之狼》的原因,不是要展示这种贪婪,而是要让大家深陷其中,成为其中一员,去享受它的魅力,被诱惑,最后也成为被贪婪毁灭的一部分。”
强烈的精神内核驱使我们去明辨、去选择,按照马丁的理解,当下美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极端自私的物质主义”。人们不是被真正的幸福驱使着,而是被追求的过程驱使着。于是很多人在华尔街的魔力下,陷入了金钱、权利与堕落的迷途。华尔街也不再是那条纽约的单行道,它是整个美国的金融中心,“占领华尔街”运动矛头直指的不是别的,正是华尔街本身。电影里的美式幽默和对这位声名狼藉的股票经纪人的宽容描述曾被媒体批评本片缺失道德指南针。但是一旦你开启电影之旅,你就将与这位放纵、聪明的股票巨头和他的一群快乐暴徒开始一段狂野的旅程。
电影里有你喜欢不喜欢、认同不认同、平凡亦或是不平凡的人。正是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并充溢了你的思考。如果,我是说如果,你也曾偶尔在寂静的午夜发觉自己失去了灵魂而感到虚弱无助,你也曾为物质主义和自私带上伪善的面具,请回到电影里,把失去的都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