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科技股是今年股市表现最差的板块,表现最好的是传统的大宗商品,如金属和能源。许多人将此归因于利率上升。
由于担心乌克兰战争会扰乱供应,导致通胀持续飙升,利率上升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而利率上升往往会施压科技股等成长型股,并提振大宗商品等价值型股。
但是,早在俄罗斯进军基辅之前,一些更本质的迹象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上,科技股和大宗商品之间就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其中一个板块迎来繁荣之时,另一个板块就会萎靡不振。上一次板块轮动发生在2001年,而现在市场可能正处于另一次交替之中。
上世纪20年代的数据显示,大宗商品股票的市值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在1980年达到峰值,占美股总市值的60%左右,当时科技股占美股总市值的比例约为20%。到2000年,科技及相关行业的市场份额飙升至50%,而大宗商品的市场份额则暴跌至仅10%。
在去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科技股的份额回升至40%,但现在看来,被过度炒作和高估的股价正准备再次迎接崩盘。而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在内的大宗商品似乎即将迎来又一轮强劲上涨,其市场份额刚刚从创纪录低点(仅占美国市值的5%)恢复。
科技狂热退潮 商品重获青睐
早在疫情引发投资者对所有数字化和虚拟事物的兴趣之前,以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基建投资为主导的旧经济已日渐势微,而以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日益壮大。然而,去年市场对新经济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对旧经济的投资,前者目前约占总资本支出的52%。
当对科技股情有独钟的投资者意识到,他们一直在把钱投入越来越匪夷所思、越来越无利可图的创意时,他们往往就会失去动力。在美国,不盈利公司的市值目前达到了2.6万亿美元,其中85%为科技公司。
去年,一种关于下一个互联网形态是三维“元宇宙”的设想从科幻小说的领域跳出来,登上新闻头条。而现在这股热潮已经开始有了过火的迹象。
截至2021年年中,企业在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使用“元宇宙”一词的次数达到100次,而一年前只有一次。今年10月,Facebook希望能乘势而上,将公司名称改为Meta。
上个月Meta股价出现暴跌之际,许多其他科技股也在下跌,因为投资者开始更密切地审视它们的前景。另一方面,所有实物的价格都在上涨,包括房屋、汽车、货物以及建造和供电所需的材料和能源。
有一个观点曾经十分盛行,年轻的“数字原住民”(指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会为体验而活,而不是物质。然而,去年在年轻买家的推动下,全球房价以1980年以来最快的速度上涨。事实证明,“数字原住民”也需要实体的住所。此外千禧一代还推动了新的汽车需求。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大宗商品价格飞涨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短缺或中断(可能是暂时的)有关,但疫情并不是限制供应的唯一因素。
绿色政治使得人们不再热衷投资新油田、矿山或冶炼厂。与此同时,发展绿色经济正在提高对化石燃料和铜、铝等金属的需求。电动汽车需要的铜是汽油汽车的三倍多,建设风力发电厂需要比化石燃料发电要多耗费3到10倍的铜。
世界对大宗商品投资不足,对技术投资过度,使得两大板块交替的规律重新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