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周四互相指责对方采取更具敌意的行动,包括无人机袭击。自周三清晨印度发动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深入、最致命的打击(即“朱砂行动”)以来,双方进入了一场互相宣扬战果、难以核实的激烈信息战。
巴基斯坦军方称当天在境内击落16架印度无人机,而印度国防部则表示摧毁了拉合尔的防空系统,并击落了部署在克什米尔争议地区的巴基斯坦无人机。印度军方宣称,他们成功挫败了巴基斯坦针对15个地点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阿姆利则市居民报告称听到爆炸声、见到明亮闪光。巴基斯坦则反驳称,印度是在攻击自己境内,以激起反巴情绪、制造“虚假的防御胜利”。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胡瓦贾·阿西夫(Khawaja Asif)表示,对印度的报复“越来越有可能”,但仍不敢百分百确认。印度国内的不安正在增长,北部至少有21个机场关闭至周六,多地报告断电。克什米尔部分地区学校停课,源于上月对印度游客的致命袭击。
分析人士指出,巴基斯坦的公众情绪对政府是否报复起关键作用,尤其在军方权威因前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被捕而动摇之后。如今军方可能将危机视为重获支持的机会,许多民众对其回应表示欢迎,一些人甚至走上街头庆祝。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各大频道播放新战争歌曲,社交媒体上疯传士兵列队、炮火齐鸣的画面。然而,考虑到巴基斯坦深陷经济困境和国内叛乱,任何针对印度的报复都存在重大风险,可能引发大规模升级。
多国呼吁外交解决,但目前尚不清楚由谁主导调解。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周四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Shehbaz Sharif)、印度外长苏杰生通话,强调停止来回报复是当前重点。同日,沙特国务大臣阿德尔·朱拜尔(Adel al-Jubeir)突访新德里,苏杰生还会见了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格奇(Seyed Abbas Araghchi)。
印度称本次报复行动是回应4月针对克什米尔游客的袭击,而印度国内对“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的欢呼中夹杂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部分分析人士担心,这种带有宗教意味的代号和军事行动正在将印度的世俗军队政治化,可能损害部队凝聚力。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印度此举是在为未来行动创造战略空间,试图重写南亚的威慑规则。然而,印度方面目前对巴基斯坦宣称的战机损失保持沉默,让局势真相仍难以评估。
对于全球局势而言,两个核武大国的冲突升级可能对亚洲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军事观察》(Military Watch)杂志此前将印度评为全球五大军事强国之一,巴基斯坦排在第九。两国都拥有核武器。
总体来看,印度被认为在军事上更具优势,拥有更庞大、更现代化的军队;而巴基斯坦则拥有规模较小但更灵活的部队,主要专注于防御和隐蔽行动。
虽然两国从未在冲突中动用过核武器,但外界始终担心这一“底线”可能被打破。该杂志的估计显示,目前印度拥有约180枚核弹头,巴基斯坦约有170枚。而据半岛电视台估计,目前,印度和巴基斯坦据信共拥有300至400枚核弹头(两国大致均等),其中大部分是裂变炸弹(当量约为10-20千吨),还有一些氢弹。
印度宣称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但自2019年以来,有迹象显示印度正在重新考虑这一立场。巴基斯坦从未宣布“不首先使用”政策,并认为战术核武器对于抗衡印度更庞大的常规部队至关重要。
令人忧虑的是,即便只是小规模的核交火,也可能在几天内造成多达2000万人死亡。
克什米尔的紧张局势和冲突早在印度、巴基斯坦1947年脱离大英帝国独立之前就已存在。这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地区原本可以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当时的地方统治者、土邦王哈里·辛格(Hari Singh)原本希望克什米尔独立,但最终选择倒向印度,引发1947年冲突,并于1949年在联合国斡旋下实现停火。根据协议,克什米尔由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控制,分界线被称为“实控线”(Line of Control)。
克什米尔富含硼砂、蓝宝石、石墨、大理石、石膏和锂等矿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在文化与历史上的重要地区。
正因其重要性和主权争议,该地区爆发过多次冲突,包括1965年和1999年的战争。2016年,印度克什米尔乌里(Uri)地区19名士兵被杀,引发印度跨越实控线、打击武装分子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2019年,印度克什米尔普尔瓦马(Pulwama)发生爆炸,导致40多名印度准军事人员丧生,印度随后对靠近克什米尔的巴拉科特(Balakot)发动空袭。这是自1971年印巴冲突以来,印度首次深入巴基斯坦境内行动,随即引发巴方报复性袭击和短暂空战。
这些冲突之所以未进一步升级,部分原因在于印度对美国、英国和巴基斯坦施加了巨大外交压力,警告局势升级风险,而巴基斯坦则表现出愿意退让。双方作为核武国家(印度1974年拥有核武,巴基斯坦1998年拥有)都清楚全面战争的极高风险。
关键在于这次局势能否被降温。印度发起的“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在国内获得跨党派广泛支持,无论是执政的印度人民党(BJP)还是反对党国大党(Congress)都为行动背书。
这也有助于莫迪(Narendra Modi)在支持率下滑时重获民意。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在2024年选举中遭遇震荡,543个下议院(Lok Sabha)席位中丢失了63席,未能单独取得多数。
在莫迪治下,印度迅速走向更强势的集权统治,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因为此类政体在冲突中更可能冒险。当权力日益集中、异见被压制时,潜在的“独裁者”可能会采取大胆行动以赢得公众和精英阶层的支持。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可能也有比以往更强烈的动机对印度的最新攻击作出更强硬的回应。巴基斯坦强大的军方常常借炒作与印度冲突的恐惧,为其庞大的军费开支辩护。不论结果如何,军方都需要向国内民众展示某种“胜利”。
事实上,巴基斯坦数十年来实际上由军方主导,这也使其更容易卷入冲突。尽管有时是文官执政,但军方始终拥有巨大权力;相比之下,在印度,国防部长等文官角色发挥更大作用,而巴基斯坦军方在核武和安全政策上的话语权更重。
无论是军事政权还是多党威权体制,当它们感到政治支持正在瓦解时,都可能将冲突视为获取合法性的手段。
这次的升级尤其重大,因为这是克什米尔冲突中,印度首次攻击旁遮普地区,这被视为巴基斯坦的核心地区。巴基斯坦将面临国内压力,不得不作出回应、扳回一局、恢复威慑。
双方都坚定表示绝不失去一寸领土。问题是外交压力能多快发挥作用。印巴之间既没有安全对话,也缺乏危机管理机制。
更复杂的是,美国在南亚危机调解中的角色已经减弱。在特朗普治下,华盛顿无法再被指望成为调停者。这一切都让缓和当前冲突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