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不久后,威胁对国际贸易体系进行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全面重塑以来,主流经济学家就一直警告物价将大幅上涨。
从主流经济学家到共和党内的各个派别,大家的口径都很一致:关税其实就是对消费者征税。企业界也有同样看法,纽约联储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四分之三的进口商表示,他们计划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客户。
但现在,2025年已经过半,这场半个世纪以来最深刻的贸易重组也已进行多月,所谓“关税推动的通胀”却迟迟没有出现。
从美国的财政数据来看,关税确实已经实施。财政部目前已征收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关税,今年预计将达到3000亿美元。这些关税由美国进口商,如沃尔玛及其他零售商在商品入境时支付。
关税需要一段时间才会逐步传导到终端价格,并最终影响官方通胀指标中的整体价格水平。
然而,真正让人困惑的是:目前关税带来的价格上涨在通胀数据中完全没有体现。
在过去的连续四个月里,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官方通胀数据都低于预期,5月的CPI通胀仅为2.4%。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上周甚至发表简报称,进口价格实际上在下降。
通胀数据中为何看不到关税冲击?《财富》杂志采访的顶级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一些解释。几乎所有受访经济学家都提到:关税并不意味着卖家可以“直接涨价”,而是引发进口商、出口商与美国消费者之间一场复杂的博弈。不同商品和行业最终如何平衡分摊关税成本,需要时间观察。
首先,时间太短。虽然围绕关税的讨论已持续数月,但真正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全国纳税人联盟(National Taxpayers Union)批评CEA的研究称:
“CEA采用的时间跨度太短,无法得出任何明确结论。”
报告只考察到5月,但特朗普的10%单边关税是在4月才开始实施。钢铝关税3月生效、6月加码,其他多项“对等”关税原定4月初宣布,如今已被推迟。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统计的价格数据收集与发布本就滞后,截至7月中旬,CPI和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PCE)数据只覆盖到5月。6月份的数据将在今晚(7月15日)20:30公布。
其次,大企业提前大量囤货。关税宣布后,进口商蜂拥而至,在关税提高前抢购商品。进口激增甚至一度导致美国GDP短暂出现负增长。经济学统计中,进口被视作GDP的负项。
这意味着许多企业目前还在销售关税前进口的库存商品,因此尚未提高售价。AllianceBernstein美国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温诺格拉德(Eric Winograd)表示:
“企业囤积了库存,可能暂时不需要涨价。但迟早它们会涨价,届时消费者才会感受到冲击。”
第三,企业不确定该涨多少价。雷蒙德·詹姆斯(Raymond James)首席经济学家尤金尼奥·阿莱曼(Eugenio Aleman)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
企业通常按照“替代成本”定价,即未来采购相同商品的成本来决定当前售价。然而,现在企业普遍知道未来成本会上升,但却不知道究竟会涨多少,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企业不敢轻易调价。
还有部分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可能选择先自己消化关税成本。阿莱曼表示,小企业客户群有限,更不敢轻易涨价,以免失去客户。
其中一个证据是,5月份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业主收入增速停滞,这通常是小企业收入的一个代表指标,但阿莱曼强调,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来确认这种现象是否普遍。
美国银行最新研究发现,今年5月小企业支付的关税总额几乎是2022年的两倍。报告称,小企业在关税压力面前可能比大企业更脆弱,因为它们融资渠道有限。
特朗普的“威慑”作用也是一个因素。特朗普会利用Truth Social等平台“点名”指责任何准备提高价格的零售巨头。
Aristotle Pacific董事总经理杰夫·克林格霍弗(Jeff Klingelhofer)对《财富》杂志表示:“如果总统看到关税成本大规模通过价格转嫁,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政策风暴。”
消费者承受能力有限也是关键。克林格霍弗早就指出,企业可能会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因为当前消费者已经因过去几年高通胀而“捉襟见肘”。
前美联储经济学家克劳迪娅·萨姆(Claudia Sahm)也认为,现在的企业不再像疫情期间那样敢于涨价,当时美国家庭手中有充足储蓄,愿意为涨价埋单。而如今,美国消费者早已花光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企业意识到如果大幅涨价,可能会失去客户。她说:
“现在企业更犹豫。确实有一些涨价,但远没有疫情时期那么有底气。”
萨姆还说:“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没人愿意承担这笔税,那么问题就变成——谁是最薄弱的环节?沃尔玛可以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疫情期间,消费者愿意买单——他们不开心,但手里有钱。”
她最后总结:“最终结果往往要看具体企业、行业特性,以及宏观经济环境。”
还有人认为,这种通胀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美国保守派经济智库“美国罗盘”(American Compass)的政策顾问马克·迪普拉西多(Mark DiPlacido)认为,很多关税成本被外国出口商吸收了,传导到美国消费者的比例其实很小。
例如,日本车企为了保持在美销量,已经主动降价近20%来抵消关税负担。换句话说,“日本及其企业正在自行消化这些关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