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卡托研究所货币与金融替代方案中心研究员Jai Kedia表示,将政治经济动荡归咎于美联储,这在美国政坛早已司空见惯。但近期针对美联储的抨击已突破常规尺度,甚至可能严重损害其公信力。
特朗普公开辱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是“榆木脑袋”和“蠢货”,副总统万斯指责美联储拒绝降息是“货币政策渎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更直接警告鲍威尔“你的职责是帮助美国人而非伤害他们”。
抛开这些幼稚的人身攻击,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的施压暴露出更深层问题:货币政策决策既缺乏标准又晦涩难懂。公众该如何客观评估这些批评的合理性?又如何量化美联储的执政表现?
以新冠疫情后的通胀失控为例。美联储当时将物价上涨定性为“暂时性现象”,迟迟不愿提高基准利率,最终导致通胀根深蒂固。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经济学界共识确实未能预见通胀会如此严重偏离趋势线。
判断美联储表现的最佳方式,是将其实施利率与主流货币政策规则的建议值进行对比——多数规则显示美联储本应在2020年末就启动加息,而非拖延至2022年1月。历史经验表明,当美联储遵循规则而非自由裁量时,宏观经济表现往往更优。
Kedia表示,货币政策规则化堪称一石二鸟之策。既能提升经济稳定性,又可抵御政治干预。在这种框架下,美联储需公开其联邦基金利率的决策公式,根据通胀、失业率等关键指标动态调整。由于经济指标的联动性,不同规则得出的建议通常高度趋同。
数据显示,主流规则带来的宏观稳定效益相近,且均优于自由裁量模式。关于具体规则选择的争论,不应阻碍规则化改革的推进。
Kedia称,耐人寻味的是,美联储始终抵制规则化路径——尽管其常将1980年代至2000年代初“大缓和”时期的成就归功于自身,而那段时期恰是美联储(非正式)遵循规则的阶段。批评者认为规则会束缚美联储手脚,但2015年《FORM法案》已证明灵活性可被保留,该法案允许美联储自主选择规则模板,定期更新参数,仅在向国会充分说明理由时方可偏离规则。
除经济效益外,规则化还能为美联储构筑政治防火墙。当然,政客们不会因此停止指责美联储——在经济受挫时甩锅美联储已成条件反射。
明确规则既能增强市场对决策非政治化的信心,又能消除参与者对利率走向的猜测成本。
Kedia表示,当前正值美联储启动2025年框架审查的关键窗口,这或是推行规则化的黄金契机。若美联储仍拒绝变革,国会应考虑立法强制其接受规则约束——这不仅是为遏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更是保护美联储免受政治攻击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