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路透分析师Jamie McGeever近期撰文指出,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上升似乎势不可挡。他的观点如下。
通胀担忧、美国财政健康恶化、美联储独立性争议及地缘政治动荡,正引发市场对“传统全球最安全资产”——长期美国国债稳定性的质疑。对此,多国央行正重新转向黄金这一曾被称为“野蛮的遗迹”(barbarous relic)的资产。
今年以来,黄金与国债的走势出现显著分化——本周,金价创下历史新高,而多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则升至数年高点,部分甚至突破历史极值。
美国国债的抛售幅度尚未达到欧洲或日本国债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各国央行及其他管理外汇储备的官方机构对美债仍保持稳健的基础需求。
但近年来,美债在全球外汇储备组合中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反观各国央行的黄金持有量却大幅激增——这既源于黄金需求加速释放,也得益于金价飙升。
近期,黄金已超越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同时,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也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
欧洲央行一项研究显示,自后疫情时代通胀飙升、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各国央行持续大举吸纳黄金,目前全球央行黄金持有总量已达3.6万吨。过去三年,各国央行年均增持黄金超1000吨,不仅创下历史最高增速,还较此前十年的年均增持量翻了一倍。
目前金价已突破每盎司3500美元,今年以来涨幅高达35%。以此计算,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当前市值约为4.5万亿美元,显著超过其持有的3.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规模。
此外,近年来美债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的占比持续下滑。据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美债占比仅为23%,较2010年代逾30%的峰值明显下降,且已低于黄金当前27%的占比。
黄金上一次在全球储备中占比超过美债还是在1996年——这一时间点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代末,为迎接欧元面世,多个欧洲国家曾大举抛售黄金。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最大的抛售国竟是并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
1999年8月,金价跌至每盎司250美元左右,较1996年初下跌40%。这一情况促使各国央行同年9月签署《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greement),实质为黄金抛售设定上限。
总体而言,1990年代末并非黄金的“友好时期”:当时全球经济增长稳健、通胀低且稳定、宏观波动性温和,甚至还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景象——美国联邦政府实现财政盈余。
近30年后的今天,全球宏观环境已截然不同,当前环境对黄金更为有利,而美国国债则相对陷入困境。
克雷斯卡特资本公司(Crescat Capital)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Tavi Costa)表示,当前局势与1970年代存在明显相似之处——当时货币动荡、通胀高企及地缘格局转变,使黄金成为各国央行的核心战略储备资产。
科斯塔认为,如今外国央行持有的黄金规模超过美国国债,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全球储备管理正发生更深层次、长期性的结构性变化。“我们目前见证的景象,很可能是全球储备构成重大调整的初期阶段。”
黄金能否重新夺回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辉煌?当时其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曾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75%。这种可能性极低,且即便要实现,也可能需要一场长期经济危机及持续数年的两位数通胀作为前提。
但反过来想,有哪些因素能阻止黄金在储备中的占比继续扩大?答案可能是通胀压力、地缘风险及经济不确定性显著缓解。但从当前情况来看,短期内这些因素均难以实现,这意味着各国储备管理者将继续增持黄金。
如此看来,押注央行增持黄金的趋势延续,或许并非不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