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2009年,前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前花旗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Willem Buiter曾撰文称黄金正处于一场持续6000年的泡沫之中。自那以后,黄金价格不断上涨,反驳了他对其内在实际价值的质疑。
在Buiter看来,黄金的内在实际价值基本微乎其微。当年他提出“泡沫论”时,金价仅为每盎司1109美元;如今,黄金今年以来涨幅已超50%,价格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
对于担忧法定货币贬值的投资者而言,黄金有时会与比特币相提并论。早在2014年,Buiter就曾将黄金的内在属性与这种加密资产进行过类比。
Buiter指出,二者确有相似之处,波动性便是其中之一。比特币的涨幅比黄金更为惊人:从2009年11月的约20美分一度涨至12.6万美元的历史高点;但其跌幅也比黄金更为剧烈——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比特币价格暴跌74%。而本世纪以来,黄金价格最大跌幅出现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跌幅接近44%。
Buiter表示,作为一种自由浮动的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市场认知,可能高达200万美元,也可能一文不值。尽管比特币的流通总量上限设定为2100万枚,但一群资深密码学家完全可以创造出无数个“总量受限”的比特币复制品。
不过,他同时指出,比特币或许还能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而这并非黄金的优势——黄金在支付领域的实用性极低。尽管实物黄金总量也有限,但在Buiter看来,人们为何会偏好黄金而非数字货币(尤其是央行数字货币或有充分背书的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始终是个谜。
Buiter仍然认为,黄金的内在价值微不足道。诚然,黄金存在珠宝消费需求:2024年底,全球地上黄金存量总计21.6265万吨,其中珠宝用金达9.7149万吨(占比45%)。但他认为,这类“消费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本质上仍是投资需求。目前,只有金币与金条(包括黄金ETF)被归类为投资需求,2024年底这部分占比仅为22%;各国央行持有量占比17%;用于科技领域的黄金占全球存量的15%,被归入“其他”类别。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可能推动电子领域黄金用量增加,再加上持续的牙科用金需求,或许能为黄金设定一个正向的基本面价格。但Buiter怀疑,这一价格远不足以覆盖黄金的开采、储存与保险成本。黄金开采成本差异很大,但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估算,今年一季度黄金全成本约为每吨1500美元。
2024年全球新增黄金供应量为4975吨——这无疑是对资源的高成本浪费。Buiter指出,他在担任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期间,曾参观过该行地下室储存的实物黄金储备,当时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黄金耗费大量成本从地下开采出来,被铸成金条后,又要耗费额外成本重新埋入地下储存。从全球范围来看,黄金储量(具备经济开采价值的矿床)预计为5.4770万吨,黄金资源量(开采盈利性存疑的矿床)为13.2110万吨。在Buiter看来,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唯一合理的黄金生产策略,就是让所有黄金都留在地下。
诚然,衍生品交易大幅降低了利用现有黄金存量作为支付手段与价值储存工具的成本。不难想象,未来数字黄金衍生品或许能在区块链及其他高效的去中心化金融机制上持有和交易。但无论如何,实物黄金的开采与安全储存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Buiter表示,当世界将黄金视为价值储存工具时,无疑是被历史盲目束缚的“囚徒”——各国央行尤其如此。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22年以来,各国央行大幅增持黄金,每年增持量超1000吨。2024年底,黄金在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达20%,超过欧元储备占比(约16%)。此后黄金价格的飙升,可能进一步推高了这一占比。
但Buiter认为,任何央行都不应投资单一实物商品,尤其是像黄金这样内在价值可忽略、风险极高的资产。金本位制度绝无可能复辟。个人与投资机构若考虑投资黄金,前提必须是“能承受大部分甚至全部本金亏损”。而各国央行则应尽可能将黄金出售给符合这一条件的私人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