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交易的行话与扑克术语如出一辙。“强手”是那些不计价格始终忠诚于黄金的投资者,而“弱手”则是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弃牌离场的浮躁投机客。
看涨者要赢,就必须让其他人相信他们关于金价上涨的逻辑——核心就在于证明为何此次“强手”会多于“弱手”。当市场转弱时,他们的虚张声势就会被揭穿。如果价格未能反弹,他们的故事便不攻自破;若能反弹,则其说法将获得市场认同。
今年迄今为止,多头赢得如此轻松,以至于争论似乎已见分晓。在金价于10月20日触及每盎司4380美元的历史高点后,虽一度回调超过10%,但随后收复了部分失地。目前金价较1月份上涨了55%,比1980年经通胀调整后的前高点高出47%。许多分析师预测,金价将在2026年底突破5000美元。然而回想今年初,却无人预料到它会在2025年突破4000美元。
那么,解释其价格飞涨的各种理论是否站得住脚?每种理论都对应着不同的买家:机构投资者、各国央行和投机客。
先从机构投资者说起。黄金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价值储藏功能,尤其在危机时期。它具有实体形态、易于运输,并且拥有可在全球市场交易的标准化金条,这为持有大型投资组合的投资者提供了安全感。黄金之前的牛市发生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2007-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以及新冠疫情大流行时期。然而,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自2024年3月以来,金价已大致翻倍,尽管期间并未出现经济衰退。同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逾30%,实际利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或许机构投资者是出于对危机临近的担忧而寻求黄金避险。今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威胁着贸易秩序。欧洲和中东的战争可能已失控升级。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政府停摆。人们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股票崩盘可能拖累实体经济。但很难将这些断断续续的冲击与金价几乎线性的上涨联系起来。
早在今年初,当关于AI泡沫的警告声还较弱时,黄金就已经炙手可热。而特朗普的贸易协议、中东的和平,这些都对金价影响甚微。11月12日美国政府在结束停摆后,股市先涨后跌,但那是因为美联储降息的概率也下降了,而黄金的反弹却一度加速。
第二种解释认为,这轮黄金热潮是由各国央行推动的——它们寻求的保护并非针对短期崩盘,而是抵御更长期的变化。根据这种“货币贬值”理论,美国的政治功能失调和不断膨胀的公共债务,以及美联储独立性面临的威胁,正在加剧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担忧,并削弱对美元的信心,导致全球各国央行将长期美元资产转换为如房屋般安全的黄金。
此说法的问题在于缺乏证据。如果美国证券被大规模抛售,美元应该下跌,长期收益率应该上升。而现实中,美元在今年早些时候暴跌后一直相当稳定;3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基本持平。
货币贬值理论的支持者指出,新兴市场央行尤其青睐黄金。然而,如果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份额上升,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价在上涨而美元没有。从购买量来看,新兴市场购买黄金的起点很低,目前规模依然不大。一位央行官员的密友透露,并未察觉到他们有全力押注黄金的迫切性,尤其是如果这意味着追逐泡沫的话:“大多数央行打算持有黄金很多年。他们会担心一旦追高买入,将不得不永远承受账面损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自去年以来,各国上报的购金速度已经放缓而非加速,并且购买行为仅集中在少数几家银行。
这就使得投机客成为近期金价变动最可能的推动者。9月23日——由于美国政府停摆,这是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发布时间最近的一份数据,对冲基金持有的黄金期货“多头”头寸达到创纪录的20万份合约,相当于619吨黄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净购买量也很强劲。
法国兴业银行的Michael Haigh估计,上个月ETF资金流入有所减缓,加上对冲基金净卖出约100吨黄金,这足以解释该月末观察到的大部分价格下跌。此后,ETF资金流已出现反弹(对冲基金数据仍不可得)。因此,金价似乎与这些易变资金的偏好紧密相关。
因此,几个月前可能始于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有限举动,似乎已像滚雪球般演变成一场由热钱自我驱动、追逐价格上涨的狂热。这对“强手”而言是一个不祥之兆。在某个时刻,这种经典的“动量交易”,即投资者追随趋势的行为,将会停止。持续的时间越久,最大胆的参与者在最终离场时可能损失的筹码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