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以下观点来自前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Bill Dudley)
如果美联储大幅缩减资产负债表,是否真能显著降低利率?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接替鲍威尔的热门人选之一)等人认为,此举将减少金融体系流动性,从而收紧金融条件,迫使美联储下调短期利率。在沃什的叙事中,家庭和小企业将因低利率受益,金融市场也能避免过热风险。
这套理论听起来合理——缩表导致降息,但本质上只是童话。
缩表对金融条件的实际影响可能很小,因此利率下调幅度也将有限。以过去三年为例:通过量化紧缩,美联储已将资产负债表规模从2022年8.97万亿美元的峰值缩减25%至6.64万亿美元,但金融条件依然宽松,而短期利率已被美联储判定为“至少具有适度限制性”。
缩表效果有限的根本原因在于,量化宽松本身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不显著。量化宽松创造的准备金只是堆积在美联储账上——当美联储购买国债时,卖方将资金存回银行体系,银行又将其转为央行准备金。最终,美联储持有更多国债,银行则获得更多存款和准备金,家庭与企业则拥有更多银行存款而非长期固收资产。
若准备金增加真能推动信贷扩张,那么缩表确实会有显著效果,但现代货币政策已非如此运作。信贷增长主要由美联储设定的准备金利率(银行无风险利率的基准)驱动,短期利率预期进而影响债券收益率。
信贷价格(而非准备金数量)才是关键,货币供应量规模不决定信贷创造,利率水平才能决定。2008年起对准备金付息的机制,早已切断了资产负债表规模、货币供应与经济活动的直接关联。
若美联储在维持货币政策控制力的同时继续激进缩表,将面临巨大挑战。一旦准备金供应低于银行流动性需求(如2019年9月“钱荒”重现),货币市场利率会飙升。当时美联储被迫紧急注入准备金以稳定利率,随后才设立常备回购工具作为安全阀。
若继续量化紧缩,美联储仅剩两条路: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与一级交易商进行回购)抵消缩表影响,但此举将导致资产负债表停止收缩,转而大幅增加对国债的融资规模;
放弃当前“充裕准备金”框架,回归2008年《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前的“稀缺准备金”模式——但这需彻底改革货币政策操作机制,包括调整准备金付息方式。
除了过渡期阵痛,稀缺准备金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
首先,美联储需频繁干预以平衡供需。例如过去要求财政部保持美联储账户余额稳定,避免波动干扰利率控制;
第二,与“无限量兜底”工具天然冲突。在开放式支持机制下,央行不存在资金耗尽风险,能有效维护市场信心;而限额支持会诱发“抢先申领”行为。稀缺准备金制度将削弱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而这正是美联储成立的初衷。
由此可见,激进缩表不会带来经济繁荣,只会让货币政策瘫痪。相反,美联储将丧失在经济动荡时期强力应对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