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阿拉斯加“特朗普-普京会晤”已落幕,但乌克兰和平依旧渺茫。《华尔街日报》刊文称,随着战事持续,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最可能出现的两种结局正逐渐清晰:乌克兰或失去部分领土但仍能作为主权国家生存(尽管版图缩水),抑或彻底丧失主权,重新沦为莫斯科的势力范围。然而阿拉斯加峰会未能带来外交突破,使终局走向与时间表更添迷雾。
俄罗斯总统普京断然拒绝了美欧提出的“冻结当前战线”的停火方案——该方案要求先停火再谈判乌克兰领土控制权及安全保障问题。相反,普京释放信号称将继续作战,直到乌克兰与西方满足莫斯科更宏大的地缘政治目标。
“我们确信,要使乌克兰问题得到持久解决,必须消除危机的所有根源(这些已被反复讨论),考虑俄罗斯所有合理关切,并重建欧洲乃至全球安全领域的公平平衡。”普京在峰会后的声明中强调。尽管他声称应保障乌克兰安全,但过往谈判表明细节中暗藏魔鬼。
普京所谓的“根源”,实为其对乌克兰西倾政治路线及北约东扩的一贯指责。这表明他仍未放弃三大核心目标:恢复对乌政治控制、重建俄在东欧势力范围、重获全球大国地位——这正是其2022年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根本动机。
文章指出,俄罗斯试图直接占领基辅的企图已彻底失败,且这一目标可能已难以实现。乌军顽强抵抗使俄军仅能以高昂代价换取边际进展;而乌方自身兵力吃紧,完全驱逐俄军的希望同样渺茫。这令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冲突可能走向两种终局,其含义与前提如下:
乌克兰领导层已悄然接受无力完全收复失地的现实。泽连斯基上周在与特朗普及欧洲领导人的视频会谈中表示,愿在“冻结战线”的停火后就领土问题谈判。
基辅与欧洲国家强调绝不会在法律上承认俄方占领,但他们暗示可默认俄军实际控制现状。对乌方及其欧洲支持者而言,最优解或是将俄势力范围限制在现有占领区(约占乌领土1/5)。克里姆林宫则持续要求乌军撤出其宣称拥有但未控制的区域,尤其是乌军仍固守的顿涅茨克地区要塞城市群。
核心问题在于剩余80%乌克兰领土的命运。基辅与欧洲盟友试图通过强化乌军防御+西方安全援助的组合拳,保卫剩余领土的主权安全。由英法牵头的“意愿联盟”甚至考虑派兵驻乌以威慑俄军未来进攻。欧洲领袖期待美国加入对乌安全保障,近日特朗普展现的开放态度令他们备受鼓舞,尽管美方具体角色仍不明朗。
这种结局将近似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半岛分裂但韩国获得长期保护(尤其倚赖美军驻防)。但对普京而言,“朝鲜模式”意味着历史性失败——虽获得20%乌领土(多数已成废墟),却永久失去乌克兰主体,更将目睹西方军队“保护”这个他口中的“俄罗斯兄弟国家”。
普京妥协的唯一原因可能是担忧战斗会危及俄国内稳定,或无力承受美国主导的制裁升级。不过,目前大多数观察人士认为,没有太多理由相信这种情况会发生。柏林智库“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俄罗斯经济专家亚尼斯·克卢格(Janis Kluge)指出:“俄方当前判断是:虽然战斗难持续,但乌克兰的情况更不可持续。等到经济问题迫使停战时,乌克兰早已战败。”
特朗普等美官员建议通过惩罚性原油关税、银行交易制裁、禁运俄影子油轮等措施打击俄经济。但多数分析师认为制裁虽可加码,显著效果仍需时日。除非普京担忧统治危机,否则很难判断他何时会将经济压力置于“历史性执念”之上。
俄罗斯自2022年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提出的要求包括:裁减乌军规模、限制武器装备及西方军援、改变政治体制(含宪法、领导层及语言历史政策等)。对乌克兰而言,最大危险不仅是失去东南部,更在于残余国土可能无力抵御俄军第三次进犯(继2014与2022年后),这种威胁或迫使基辅在内政外交上对莫斯科俯首称臣。
如此结局将使乌克兰沦为俄罗斯保护国,对这个志在巩固民主、融入西方的国家不啻为彻底投降。乌克兰人正竭力避免这种命运——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东部城镇的得失。
战场仍是普京迫使乌方投降的唯一途径。尽管俄军占领进展缓慢,但其核心目标是消耗乌军有生力量与国家战斗意志。历经三年半鏖战,乌军已疲惫不堪且兵力劣势,官兵对高层不满情绪滋长,但仍坚持抵抗。无人机主导的战场形态更利于防守而非进攻。
“乌军短期内不会崩溃。但长期来看,若兵员补充与管理问题持续无解,即便未被战场击败,也将愈发筋疲力尽。”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军事专家迈克尔·科夫曼(Michael Kofman)分析称。
多数观察家认为俄方在人口、兵力和财力上的优势使其斗争耐力强于乌克兰,但科夫曼指出:“这场冲突的历史证明,乌克兰总能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与韧性。”
迄今,乌克兰仍在逆境中寻找延续抵抗、保持结局开放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