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似乎押注通过更低成本和更高能效击败英伟达(NVDA.O)和AMD(AMD.O)——但一位分析师指出,市场对此的预期可能被夸大了,他还预警称人工智能领域或将迎来修正周期。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正在整个芯片行业中寻找计算力合作伙伴,以推动其AI雄心。
又一家芯片巨头加入OpenAI的阵营,助力其获取更强大的计算力。虽然投资者对这笔交易反应热烈,但有分析师指出,这一举动大胆之余,也存在最终导致市场修正的风险。
本周早些时候,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宣布将与博通(AVGO.O)合作,部署多达10吉瓦的定制芯片,以支持其数据中心建设。OpenAI将从明年下半年开始设计、开发并部署这些加速器,计划在2029年前完成整个部署。博通将提供以太网网络解决方案,以实现大规模部署。
OpenAI在声明中表示:“通过设计自己的芯片和系统,OpenAI可以将其在开发前沿模型和产品中获得的经验直接嵌入硬件,从而释放新的能力和智能水平。”
研究机构Radio Free Mobile的创始人理查德·温莎(Richard Windsor)表示,OpenAI似乎正试图打造内部系统,以击败英伟达和AMD的AI解决方案。他说:“考虑到OpenAI在芯片设计方面毫无经验,这无疑是一场大胆的赌博。”
此次与博通的合作,是继OpenAI与AMD和英伟达达成多吉瓦部署协议之后的又一战略扩展。博通专长于ASIC(应用特定集成电路),这种芯片专为特定任务设计,正面竞争于英伟达和AMD的GPU。
温莎指出:“OpenAI和博通正在下注,他们相信自己能在每美元投资和每瓦能耗所产生的‘Token’(AI生成单位)方面,超越英伟达和AMD的设计与执行能力。”
如果未来几年AI使用量真的要大幅增长,“效率将成为决定性因素”,温莎强调,OpenAI的定制芯片在这方面必须“表现非常出色”。
总体来看,温莎认为:“英伟达目前仍是绝对的王者”——不仅拥有最先进的芯片设计,还领先一代,且具备“高度定制化的通信系统”和完善的数据中心软件支持。
不过,OpenAI若能与博通共同优化系统以适配自家AI模型,也可能实现超越。这是英伟达和AMD的通用系统难以做到的。但归根结底,关键在于:OpenAI与博通合作系统,是否能在单位成本和功耗下生成更多的Token。
温莎表示:“我怀疑市场对此的预期已经被严重高估了,毕竟我们显然还没有走在通向‘超级智能机器’的道路上,这意味着未来的需求将更多取决于实用性和投资回报,而不是是否具备‘取代人类’所需的计算能力。”
温莎指出,OpenAI目前已与英伟达、AMD和博通达成共计26吉瓦的部署协议,远远超过其目前运行ChatGPT所用的2吉瓦能力。但由于未来几代芯片会更加高效,他质疑OpenAI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庞大的计算力。
他补充称,这些协议是以“框架订单”形式达成的,即功率与价格已经预先锁定,只会在真正需要时才实际部署。
因此,温莎预计:OpenAI与博通系统的部署将依据实际需求慢慢推进,而非一味扩张以刺激需求。他承认,这种“先建设、再等待需求”的模式曾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出现过,最终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世界,但他认为AI的应用“将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能兑现价值”,投资者可能因此不满意回报。
“这场修正将对那些没有现金流的公司打击最重,”温莎总结道,“我预计大多数大型语言模型公司最终将被收购。”
与此同时,瑞穗证券(Mizuho)的分析师则持更乐观态度。他们在本周一的报告中表示,OpenAI与博通的合作“超出预期”,因此他们上调了博通股票的目标价,从410美元调高至430美元。
分析师认为,这项为OpenAI定制芯片的合作将在多年内为博通带来1,500亿至2,000亿美元的营收机遇。
瑞穗团队还表示,该交易可能进一步提升博通在AI领域的收入预期。他们将博通2027财年的营收预测从600亿美元上调至645亿美元,将2028财年预测从750亿美元上调至780亿美元。这两个预测均高于华尔街对这两年分别为575亿美元和624亿美元的共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