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在日本京都举行的伦敦金银市场协会会议上,韩国央行官员释放出可能重新购买黄金的信号。当全球各国央行纷纷掀起“购金热”之际,唯独韩国央行已连续十二年未增加黄金储备。
据媒体报道,该行官员金洪俊周二表示,韩国央行将从中长期角度考虑增持黄金,并密切关注市场以决定购买的时机和规模。
随着全球金融不确定性上升、避险资产需求增强,外界愈发关注为何只有韩国央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现在为何又释放出转变的信号。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WGC)近日公布的数据,截至8月,韩国央行的黄金持有量为104.4吨,自2013年以来一直维持不变,当前在全球央行中排名第39位。韩国央行在2011年购入40吨、2012年购入30吨、2013年再购入20吨,自那以后十二年未再增持黄金。
这段期间,其排名也从2013年底的第32位下降到如今的第39位。如果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排名第3)和欧洲央行(ECB,排名第13)计算在内,韩国央行的排名将降至第41位。
这一停滞与全球央行的最新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为应对全球贸易紧张关系、地缘政治不稳以及对美元信任度下降等多重风险,主要央行正加大黄金配置。世界黄金协会今年2月25日至5月20日对73家央行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2个月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将增加”,另有43%的受访央行预计“本国黄金储备也会增加”。
相比之下,韩国央行仍维持“观望态度”。在此前20日于首尔中区韩国央行总部举行的国会企划财政委员会审计中,与党议员郑一永和安度杰指出“只有韩国央行没有增加黄金储备”,对此,韩国央行总裁李昌镛曾回应称:“短期内没有增持黄金的计划。”
韩国央行停止购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在过去十年中,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远高于黄金。标普500指数从2013年底的1848点上涨至2023年底的4769点,涨幅达158%。同期国际金价则从每盎司1205美元涨至2062美元,仅上涨71%。
其次是其外汇储备下降。韩国央行的外汇储备在2021年10月达到4692亿美元的峰值,随后下降至去年底约4200亿美元。对此,李昌镛解释说:“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可以考虑购买其他类型的资产,但过去两三年储备一直在减少,形势并不有利。”
第三是“心理阴影”。韩国央行在2011年至2013年间共购入90吨黄金。当时国际金价从2000年代初的每盎司200美元飙升至2011年的1900美元,外汇储备也较此前充裕。然而2015年金价暴跌至每盎司1100美元区间,直到五年后的2020年才重新回到1900美元水平。这段经历强化了韩国央行对黄金投资的“谨慎心态”。
对黄金的保守态度不仅体现在央行层面的“观望不买”,也体现在限制民间投资渠道上。
韩国的退休金账户仅提供少数国内黄金ETF产品,且大多数银行只允许投资追踪韩国本土黄金现货价格的ACE KRX黄金现货ETF,等于人为地限制了投资者接触全球金价波动的机会。这种封闭的投资结构会使韩国投资者的黄金资产价格与国际市场脱节,从而造成所谓的“泡菜溢价”——即韩国国内黄金价格相较国际金价存在额外溢价。
市场人士警告称,过度谨慎可能导致“错失良机”。随着美联储再次转向降息、美元走弱,黄金价格上涨的可能性更高。韩国Sangsangin证券公司近期报告预测,“到明年,黄金平均价格将达到每盎司4450美元,年底可能突破4800美元。”
事实上,今年以来,受地缘紧张、美元走软及通胀预期上升等因素影响,金价稳步上行。不仅美国、中国、印度等主要国家,波兰、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也在积极购金,以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尤其是黄金市场的“大买家”中国,截至上月底已连续十二个月增持黄金,总量达2303吨,创历史新高。
专家认为,韩国央行应从长远角度重新评估黄金的“战略作用”。尽管黄金不产生利息或股息,但在政治与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其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价值更加凸显。
韩国央行的黄金占外汇储备比例仅为2.8%,远低于日本(7.0%)和中国(7.0%)等主要国家。这意味着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时,缺乏能起到缓冲作用的安全资产。
韩国研究员崔艺灿(Choi Ye-chan)表示,距离特朗普上任不到一年,政策不确定性仍难以消除,其带来的风险溢价将支撑金价底部。尤其是新兴市场央行,每当金价下跌便持续买入,这对金价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
政界也呼吁韩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共同民主党议员郑一永(Jung Il-young)也指出:“黄金不仅是危机避风港,更是维护货币主权的战略资产。仅依靠以美国国债为中心的外汇资产运作,难以应对美元波动或地缘政治风险。韩国央行应顺应时代趋势,将扩大黄金储备纳入中长期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