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
1. 野村证券:撤回对美联储在12月再次降息的预期
野村证券取消了对美联储12月再次降息的预期,这是在美联储公布10月利率决议和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后做出的决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2月加息“并非板上钉钉”。这完全符合鲍威尔当前阶段的表态预期——他不可能提前承诺任何事情,尤其在政府停摆已持续一个月、严重影响经济数据发布的背景下。野村证券此前曾预测,美联储将在12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联邦基金期货市场预期在年底前再次降息的可能性约为72%,低于美联储决议前约91%的可能性。
2. 巴克莱:股市将出现“年末涨势”,整体市场环境对股市进一步上涨构成有利支撑
金十数据10月29日讯,巴克莱预计股市将出现年末涨势,理由包括:市场头寸更趋洁净、季节性积极因素、韧性十足的企业盈利、股份回购重启以及量化紧缩可能提前结束。巴克莱分析师Emmanuel Cau指出,经历10月回调后股票持仓已回归中性水平,为市场奠定了更健康的基础。美国市场强劲的资金流入态势有望延续,同时欧盟与英国市场情绪也在改善。追逐企业业绩的表现资金在年末可能更青睐周期股,整体市场环境对进一步上涨构成有利支撑。
3. 法国外贸银行:鲍威尔对联储掌控趋弱,分裂将出现的更频繁
法国外贸银行美国首席经济学家Christopher Hodge表示,这次会议中最令人意外的部分是施密德的反对票。鲍威尔一直很擅长让FOMC达成共识(米兰除外),并且似乎愿意在沟通措辞上做出妥协,以换取多数派的支持。我认为,随着鲍威尔任期即将结束、而美联储的职责在两端被不断拉扯,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情况发生。
4. 汇丰:风险转向日本央行加息时机,存在提前行动的可能
汇丰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Fred Neumann表示,日本央行正小心翼翼地迈向加息。随着通胀居高不下、经济表现稳健、财政顺风加速,问题已不在于是否会加息,而是何时加息。尽管市场延后了对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但官员们可能会选择提前行动,而不是更晚。国债市场动荡、汇率走势不稳,也显示金融市场正寻求一个定锚点,若日本央行适时加息,将有助于稳定物价预期。而由于10月错失加息的机会,市场目光已转向12月,届时似乎有采取行动的可能。
5. 瑞穗银行:日本央行重申利率迈向“正常化”立场,市场提前加息预期
瑞穗银行首席策略师Shoki Omori表示,日本央行的声明重申当局致力于“逐步正常化”的政策立场,并促使市场参与者将下一次政策调整的预期时间提前。尽管货币政策的潜在走向依然审慎,但明确确认稳步迈向正常化路径,促使投资者比先前预期更早地考量进一步收紧政策的可能性。从现在到12月,一系列关键指标将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即将到来的春季工资谈判结果、服务业价格走势,以及外部经济与贸易政策动态。当局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尽管12月至下一财年初之间再次加息的可能性提升,但并不打算立即采取行动。因此,政策正常化的节奏与频次仍将保持渐进且取决于数据表现,并关注国内外环境变化。
6. 盛宝银行:日本央行仍保持谨慎,12月加息可能性并未上升
盛宝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Charu Chanana表示,鉴于本次会议与上月会议一致,同样是有两名官员持不同意见,以及对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的温和上调,日本央行显然在保持谨慎,仍然很难支持12月加息的可能性增加。除非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现得更加强硬,否则看空日元的人可能会更加大胆……尤其是在鲍威尔讲话后,美国国债收益率仍处于高位的情况下。
7. 新加坡华侨银行:市场对日本央行缺乏鹰派倾向感到失望,日元多头离场
新加坡华侨银行外汇策略师Christopher Wong表示,市场因日本央行缺乏鹰派倾向而失望,日元多头纷纷离场。投资者正等待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记者会上公布更多细节,但日本央行政策正常化的方向终究指向加息。美联储与日本央行的政策分歧应有助于支撑美元/日元汇率的下行趋势,尽管日本央行缓慢的政策正常化步伐可能会让做空美元兑日元的投资者感到失望。
8. 华侨银行:日本央行在获得明确经济信息前料保持谨慎,美联储未来行动或令日元承压
新加坡华侨银行投资策略董事总经理Vasu Menon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强调了下一财年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并指出贸易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日本央行在确信经济步入平稳轨道前暂不急于大幅加息,这并不令人意外。此次政策决议因市场预期而对日元汇率未产生实质影响。然而,美联储在最新Fomc会议后是否会在12月降息仍存不确定性,这可能短期内限制日元兑美元汇率的上行空间。
9. 德商银行:如果加拿大央行维持利率不变,加元可能在短期内上涨
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Michael Pfister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如果今晚加拿大央行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加元可能在短期内上涨。LSEG的数据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再次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80%。Pfister表示:“说实话,我们并不像市场那样确定,加拿大通胀最近超过预期,劳动力市场波动,美国关税也存在不确定性。可能更适合在12月再次降息。”
10. 摩根大通:西班牙第三季度经济略微放缓,但表现仍将优于其他欧盟国家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Mariana Monteiro在一份报告中说,尽管第三季度经济放缓,但西班牙经济仍在快速增长。第三季度GDP增长0.6%,低于第二季度的0.8%。Monteiro表示,数据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西班牙强劲的国内消费完全抵消了净出口下降带来的拖累。虽然政府消费出现反弹,但强劲的家庭支出和固定投资提振了国内销售。总而言之,这很可能意味着西班牙的表现将继续优于该地区其他国家。德国、法国和整个欧元区的GDP数据将于周四公布。
11. 荷兰国际:英国降息预期上升导致英国国债收益率和英镑双双走低
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Chris Turner表示,最近英国通胀和就业数据弱于预期后,市场对英国央行降息的预期有所上升,这打压了英镑和英国国债收益率。此外,将于11月26日公布的英国秋季预算中可能出现的财政紧缩政策,应该会支持英国央行更早降息。数据显示,市场预期12月降息的可能性为74%,而10月初的预期为44%。
国内
1. 中金:美联储降息节奏可能放缓,不宜抱过度乐观预期
中金认为,美联储在10月会议如预期降息25个基点,但鲍威尔的言论明显偏“鹰”,暗示12月降息绝非铁板钉钉。这表明美联储内部支持暂停降息的观点正在占据上风。展望未来,尽管联储仍具备一定的宽松空间,但降息节奏可能放缓,不宜抱过度乐观预期。同时,本轮降息的刺激效应或将弱于以往周期,部分原因在于“再融资效应”明显减弱。美联储还宣布将于12月结束量化紧缩(QT),我们认为这更多是出于技术性考量,不宜过度解读;在政策利率仍具有较大下调空间的情况下,购买非常规的金融资产的必要性不大。
2. 中金:测算美联储还有3次降息空间,新掌门人是利率路径的最大变数
中金研报称,“自然情况”下,我们测算本轮美联储仍有3次的降息空间,对应长端利率3.8~4.0%。当前美国实际利率和自然利率之差为0.8%,再降3次25bp可以使得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率“打平”,对应名义中性利率3.5%。假设期限溢价30~50bp,对应10年美债利率3.8~4.0%。短期降息路径将更多取决于政府关门和数据,比如政府关门何时解决以披露新的就业数据,后续路径也受通胀走势影响。相比之下,新联储主席及美联储独立性是明年降息路径的最大变数,有可能加大2026年二季度后政策不确定性。
3. 中信证券:预计美联储将在下次议息会议再次降息25bps
中信证券研报称,美联储2025年10月议息会议降息25bps,符合市场预期。鲍威尔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9月相近,谈及FOMC对12月是否继续降息分歧很大,表示12月降息并非“板上钉钉”。不过,我们认为12月不降息需要美国政府恢复正常运行,且发布不支持继续降息的经济数据,这比继续降息门槛更高。另外,我们认为当前12位2025年票委中,支持12月降息的人数仍然更多,预计12月或是一次“close call”降息。我们延续此前观点,预计美联储将在下次议息会议再次降息25bps。鲍威尔淡化降息预期后,美元和美债利率上行、美股和黄金有所受挫,我们预计短期市场或会继续交易降息预期削减这一变化。
4. 中信证券:预计供给紧张将有望推动铜钴等商品价格继续上行
中信证券研报称,展望25Q4,我们预计供给紧张将有望推动铜钴等商品价格继续上行,锂价则受益于储能需求超预期有望上涨。贵金属价格虽然经历冲高回落行情,但整体看涨思路并未改变,随着市场对高位品种的风险担忧加深,煤炭、电解铝等年内滞涨品种或将在四季度获得更高关注度。其他商品方面,原油和钢铁/铁矿石价格预计延续弱势,硅产品价格或将小幅上行。我们预计在流动性宽松以及各国加强关键资源获取力度的背景下,大宗商品的投资热度有望延续。
5. 中信证券:贵金属价格高位回落,延续长期看多思路
中信证券研报称,2025年8月以来金银价格持续大涨,创出历史新高,10月中旬受获利了结等因素影响,金银价格出现大幅调整。展望后市,我们预计在流动性宽松环境下,ETF持续流入将成为贵金属价格的重要支撑,此外避险情绪、去美元化等利多因素也未出现重大变化,贵金属价格长期看多思路并未改变,黄金白银等商品价格有望在经历阶段性调整后重回涨势,并继续作为25Q4至2026年的商品主线行情之一。
6. 华泰证券:政策为地产行业长期发展赋能,为板块提供估值修复空间
10月30日,华泰证券发布地产行业研报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长期视角为行业持续赋能,政策红利有望打开板块估值修复空间。报告提出,“好房子”正上升为行业新标准,将放大企业产品能力差异,加速竞争格局重塑。标的筛选逻辑延续“好信用、好城市、好产品”的“三好”框架,同时建议配置分红率与业绩表现稳健的头部物管公司,以捕捉政策催化下的估值回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