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特朗普冲击(Trump Shock)剧烈而短暂,如今似乎已然结束。在特朗普迎来久违的糟糕一周后,这一判断或许看似难以成立——多个州的选民在总统选举周年之际给了他一记重击,最高法院也可能在其标志性的贸易关税议题上给予重大驳回。但对市场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对美元来说,他重返白宫以来引发的巨大冲击已成为过去。
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Deutsche Bank AG)外汇研究主管乔治·萨拉维洛斯(George Saravelos)指出,尽管4月“解放日”关税宣布后,美元与美国国债的波动率(投资者为防范未来波动愿意支付的成本)曾大幅飙升,但目前两者均远低于一年前水平。
他认为,市场在传递一个信号:“特朗普冲击”已结束——贸易战“尘埃落定”;财政政策按部就班(最高法院关税裁决除外);中东局势(即能源价格)更为稳定;中美贸易紧张局势至少在一年内暂时搁置。
关键不在于美元的绝对水平(仍低于12个月前,与政府提升竞争力的目标一致),而在于其表现形态。4月冲击最严重时,即便投资者撤离美国国债、推高收益率,美元仍大幅下挫。这是新兴市场遭遇危机、失去国际信心时的典型表现,对全球储备货币而言,当时的景象令人警惕。
如今,这已成为遥远的记忆。美元重新立于不败之地:当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因避险属性上涨;当国债收益率走高给投资者提供资金流入美国的理由时,同样上涨。
“情况并未如人们预想的那般糟糕,”Tigress Financial Partners的吉恩·埃尔加斯(Jean Ergas)表示,“企业应对得相当不错,美国的财富效应也起到了助力作用。而且美元已不再是‘新兴市场货币’——当人们转向现金配置时,美元会是他们的选择。”
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明确表示,他打算比第一任期更激进地打破全球规范与机制,当时主流叙事是“去美元化”。这被视为资本不可避免地从美国撤离的原因,科技股的大幅上涨也让许多外国投资者感到持仓过度集中。如今,旧有叙事回归:尽管历经波折,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依然成立。
正如萨拉维洛斯所言,全球财政环境处于扩张状态(德国尤为显著),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且美国经济的韧性远超预期。核心驱动因素是关税(影响不及担忧那般严重)与人工智能(迄今为止,表现甚至超出支持者最狂野的想象)。
最重要的是,尽管关税水平大体维持在引发4月市场动荡的水平,但贸易战尚未造成预期中的可怕影响。与博弈论的预测相反,全球大多数国家拒绝报复,反而选择安抚特朗普。
此外,关税对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了显著影响,10月关税月收入达到300亿美元,而年初时仅为50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赤字担忧,也让关税更具某种“持久性”——它们确实取得了成效。
企业纷纷预警未来将面临麻烦,但为了避免激怒总统,大多选择匿名表达。在供应管理协会(ISM)10月的调查中,高管们抱怨连连,且均与关税相关。“这种不可预测性……持续给未来定价/成本带来混乱与不确定性,”一家电脑制造商抱怨道。“由于不确定性,客户正在取消和减少订单,”一家化工企业表示。
但尽管此类零星证据不断累积,关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仍出人意料地有限。今年全球贸易总量仍有望实现增长。
迄今为止,尽管企业向美国政府缴纳了巨额关税,但它们成功找到了多种方式削弱关税的影响。这一点从企业实际缴纳关税税率的估算值大幅波动中可见一斑。彭博经济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的估算显示,假设进口份额维持2024年水平,关税实际税率从春季27.4%的峰值降至15.9%,年初时仅为2.4%。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阿里亚娜·柯蒂斯(Ariane Curtis)指出,进口商已转向低关税商品,“这意味着8月美国实际关税税率仅升至约11%,远低于当时基于2024年进口份额推算的17%。”惠誉评级(Fitch)在与日本、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达成协议,并对木材、家用家具、重型卡车及相关零部件加征新关税后,将其估算值从8月5日的16%下调至13.6%。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表示,在8月暂停之前,允许特定尺寸以下包裹豁免高额关税的“最低限额规则”被大量使用。截至4月的10个月里,某家专注于小包裹运输的快递公司处理的入境包裹占总量的6.5%,但体积占比不足1%。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零。
“随着这一渠道被关闭,库存不断减少,影响全球利润率的各种因素将完全暴露,”标准普尔表示。
人工智能(AI)热潮让特朗普冲击的影响变得更容易承受。它吸引资金流入美国——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科技公司”(hyperscalers)均位于此地。其他国家也在进行巨额投资,但大多数投资者通过买入“七大科技巨头”(Magnificent Seven)股票,参与到AI热潮中。在此过程中,他们也为美国市场提供了支撑。
主导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DA),以及旨在提供AI产品的最大型“超大规模科技公司”——Alphabet(GOOG)、亚马逊(AMZN)、Meta Platforms(META)、微软(MSFT)和甲骨文(ORCL)——的巨额资本支出,本身就足以刺激经济。看涨成长股的投资者路易斯·纳维利耶(Louis Navellier)提出,AI领域的投入将产生深远影响:
“核心事实是,数据中心、汽车、制药和半导体行业的数万亿美元本土投资,是前所未有的。预计这些本土投资将引发大规模经济繁荣,推动2026年GDP年增长率超过5%。”
大规模资金投入以及新投资所需的巨额电力消耗所带来的风险,已是众所周知。当被问及AI资本支出是否会“像纸牌屋一样崩塌”时,BCA研究公司(BCA Research)的马尔科·帕皮奇(Marko Papic)迅速回应:“当然会,但不是现在。”
过去几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这些超大规模科技公司继续上调投资计划。它们能够获得融资,且其支出将产生实际效应。AI对通胀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纳维利耶认为,AI不一定会引发通胀,“因为美元正在走强,开始抵消关税对进口商品的影响。”
尽管如此,通胀仍是核心问题。通胀正缓慢上行,关税的影响也开始显现——但目前仍较为温和。今年早些时候曾降至2.3%的整体通胀率,如今已回升至3%。受关税直接影响最大的核心商品,仅贡献了0.31个百分点的通胀——但涨幅迅猛。与过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一样(主要得益于中国进口商品),核心商品通胀年初时处于负值区间。
对政治环境至关重要的是,哈佛大学的阿尔贝托·卡瓦洛(Alberto Cavallo)和贾亚·温(Jaya Wen)的研究表明,关税正在推高消费者价格。哈佛研究显示,自去年以来,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了6.6%,而本土商品价格上涨了近3.8%。风险依然存在:当企业耗尽替代关税商品的方法时,通胀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政府当前“让经济保持高温运行”并向美联储施压要求降息的计划,加剧了这些风险。近期,解雇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Lisa Cook)、打造更易操控的央行团队的尝试陷入停滞,这一因素缓解了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美联储的承受能力存在限度——但市场预期,政府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其目标。
帕皮奇用一段俏皮的总结精准捕捉了许多交易员的想法:
“通胀会是2026年的风险吗?是的,显然会。关税将推高物价。
然而,没有财政支持的通胀是暂时性的。
此外,有什么关系呢……特朗普政府会掌控美联储,所以……及时行乐(YOLO)。”
对所有人而言——包括政客、企业、选民和外汇交易员——通胀上升似乎是最大的担忧。特朗普冲击在物价上涨方面的影响,仍有可能尚未到来。但在通胀明确抬头、迫使美联储加息回应之前,市场的态度是:特朗普冲击已结束,一切回归常态。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本文由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JohnAuthers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