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随着金价持续飙升,全球央行正掀起一场“家门口淘金热”。越来越多央行开始直接从本国金矿采购黄金,这种既能强化储备又不必消耗外汇的新策略,正在重塑全球黄金储备格局。
世界黄金协会央行全球主管樊少凯(Shaokai Fan)指出:“我们发现一个趋势,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央行,正开始直接从国内小型金矿采购黄金。这些矿场因金价上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该机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36家央行中,有19家已用本币向本土手工和小型金矿采购黄金,另有4家正在考虑跟进。这一比例较去年的调查结果明显提升。
哥伦比亚、坦桑尼亚、加纳、赞比亚、蒙古和菲律宾等国央行已依托本土金矿构建储备。
路透社报道显示,代表加纳央行采购黄金的加纳黄金委员会4月与多家矿企达成协议,将收购其20%的黄金产量;坦桑尼亚矿业当局去年9月更强制要求所有黄金出口商必须预留至少20%产量售予央行。
“这比在国际市场采购更划算,”樊少凯解释,“很多央行能以略低于国际价格的折扣购入。”
传统上,央行通过伦敦为中心的全球场外市场采购黄金,交易需经大型贵金属银行以美元、欧元或英镑结算,且必须符合伦敦合格交割标准(LGD)。
黄金投资公司BullionVault研究总监阿德里安·阿什(Adrian Ash)指出,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产金国央行转向国内采购实属必然。
现货黄金价格年内涨幅近27%。本土采购不仅能节省银行中介费和运输成本,还带来货币政策灵活性。樊少凯强调:“用本币增持黄金储备,意味着无需牺牲其他储备资产。”
在全球债务攀升、贸易与地缘风险加剧的当下,多形式储备成为防范金融冲击的弹药库。世界黄金协会调查中,73家央行中的约95%预计全球同行未来一年将继续增持黄金。
然而本土化采购存在隐忧。MKS PAMP研究与金属策略主管尼基·希尔斯(Nicky Shiels)警告,手工和小型金矿常与恶劣劳动条件、环境破坏及非法走私相关联。
但樊少凯认为,央行凭借其机构公信力与财政实力,恰恰能推动供应链规范化:“央行这个可信赖的大买家,为小矿工提供了合法公平的销售渠道,既能分流犯罪网络,又可提升可追溯性——我们称之为双赢。”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精炼能力差异直接影响成本效益。菲律宾央行自身就是认证的LGD精炼商,哈萨克斯坦拥有两家伦敦金银市场协会认证精炼厂(俄罗斯曾有七家,2022年因俄乌冲突被暂停),而加纳、赞比亚等国可能仍需依赖境外精炼,将抵消部分成本优势。
这种新型采购模式还承载着扶持地方经济的使命。希尔斯指出,在一些黄金需求有限的国家,央行采购直接激活了矿业就业。正如樊少凯所言:“过去央行想购金只能去国际市场,现在他们发现本土金矿也是储备建设的现成资源。”
这场静悄悄的“黄金本土化运动”,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储备管理的游戏规则。